以师生模式替代师徒传承
多年来 , 改变的不仅是设计风格 , 还有传承模式 。
在曾昭鸿学习榄雕的20世纪70年代 , 从入门到出师至少要三年时间:第一年学习画画 , 第二年外出写生、学做榄雕工具 , 第三年才正式上手制作榄雕 。 这种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模式是要延续一辈子的 , 学艺期间师傅养徒儿 , 作品必须署上师傅的名字 。
但这种模式俨然已经不再适合当代语境 , 转而由更现代的师生模式替代 。 曾宪鹏将传统手工刀具改为更安全的电动刀具 , 三年的学习内容逐步浓缩成十节课 。 结课后学员普遍能够独立完成两到三个简单的作品 。
师生关系也使榄雕的传承传播更自由 。 曾宪鹏举例道 , 一个学生是出租车司机 , 会把自己做的榄雕作品挂在出租车上售卖;还有一个学生逢年过节要给家人送礼 , 总是选择送自己亲手创作的榄雕展现心意 。 “榄雕对他们而言只是一个技艺 , 学会技艺后不一定非要成为大师 , 而是可以通过榄雕展现自己的创意和想法 。 ”
本文图片
榄雕制作的饰品 。
针对一些对榄雕好奇的人 , 曾宪鹏还开设了一次性的体验班 。 人们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 , 完成一件简单的小作品 。 “两个小时的时间不算长 , 但市民们很热情也很认真 , 算是开辟了新的传承传播模式 。 ”他说 。
渐渐地 , 榄雕传承的触角延伸至校园 。 2016年起 , 曾昭鸿、曾宪鹏父子通过与教育部门的合作 , 将榄雕引入了海珠、越秀两区的中小学美术老师再继续教育培训课程 , 学习的年龄段也降低至小学一年级 。 到现在为止 , 已培养了五十余名中小学美术老师 。
即便如此 , 想要更好地传承仍面临一些问题 。 在前来学习、体验的数百个学生中 , 真正能坚持下来的学生屈指可数 。 曾宪鹏将愿意深入学习的学生组成师资团队 , 定期进行技艺培训、提高审美 , 与前来上课的学生交流碰撞 。 可技法易学 , 风格难成 , 真正做出成绩来的寥寥无几 。
在市场化大背景下 , 如何培养全面精通的传承人 , 成为曾昭鸿、曾宪鹏思考的问题 。
本文图片
上岗近五十年 , 曾昭鸿将第一把刀6厘米长的刀锋磨到2厘米都不到 。
【曾宪鹏|别人搞金融我要做榄雕!广州非遗新生代让榄雕变身网红好物】曾昭鸿认为 , 最核心的是要沉下心来去学 。 上岗近五十年 , 他将第一把刀6厘米长的刀锋磨到2厘米都不到 。 由于长期作为雕刻的受力的支点 , 无名指关节处的骨头也已经凹陷 。
“其实匠人精神不仅仅只存在于工匠身上 , 能够专注做好自己当下的事 , 热爱到极致便拥有了匠人精神 。 ”曾昭鸿希望将榄雕创作背后的“信心、恒心”传承下去 。
任时代变迁匠心工艺永恒
时代在变迁 , 匠心工艺却历久弥新 。 20世纪80年代末 , 广州大新象牙厂榄雕组解散后 , 只有曾昭鸿一人坚持做榄雕 。 在厂里每个月的任务量很重 , 根本无暇自主创作 , 反倒是离厂后曾昭鸿开始琢磨创新 。
那段日子里 , 为了谋生 。 曾昭鸿进过化妆品厂 , 当过车工;白天上班很累 , 晚上还要刻榄雕到夜里零点 。 1998年末 , 他干脆辞职 , 全身心投入榄雕创作 。
为避免传统技艺失传 , 曾昭鸿创立昭鸿榄雕艺术工作室 , 凭借在大新象牙厂十多年的工作经验以及父亲传授的木雕手艺 , 独创了镶嵌技艺 。 与传统榄雕运用浮雕技术不同 , 镶嵌技术采用镂空、通雕等技法 , 通过入榫的方式进行镶嵌 。
- 传统|别人搞金融我要做榄雕!广州非遗新生代让榄雕变身网红好物
- |八条准则,搞定书法章法
- |昨天别人钓鱼爆护,今天自己却钓个白板?到底是什么原因?
- |某作者洋洋洒洒一千字, 说半天劝君莫钓三月鲫, 结果自己搞错了月份
- |相互挖对方的人,为啥人才是别人家的香?
- |为什么别人总说喜欢钓鱼的人都是狠人?
- 宋祖儿|校园男神重新追你一次?拒绝!宋祖儿这次不要爱情,专搞事业
- |聪明的人从不在同事之间搞暧昧。
- 生肖|如果下属和你唱反调,这时候你该怎么办? 用五招搞定!
- |人在职场,学会麻烦别人,私下感情就是这么建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