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宪鹏|别人搞金融我要做榄雕!广州非遗新生代让榄雕变身网红好物( 三 )


从师傅教的单个起开始雕 , 到现在一件作品可以使用近两百个榄核 。 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就是“中华世纪龙” , 从2002年准备、2003年正式下刀设计制作 , 直到2007年完工共花费近五年时间 。
曾宪鹏|别人搞金融我要做榄雕!广州非遗新生代让榄雕变身网红好物
本文图片

中华世纪龙(曾昭鸿作品) 。
这艘龙船画舫虽然仅巴掌大 , 但用超过200颗榄核镶嵌而成足有6层高 , 200多个人物神态各异 , 12扇如米粒大小的窗户开合自如 。
精湛的技艺最终获得了市场的青睐 。 2004年 , 广州首届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展开幕第一天 , 曾昭鸿展出的由两个榄核拼接而成的船便获得客商青睐 。 “当时我连定价都不太会 , 只能按照土办法换算成一天多少钱 。 ”曾昭鸿回忆 , 那艘船做了十多天 , 初始定价1800元 , 一轮砍价之后以1500元售出 。
这让他意识到 , 自己做的工艺品可以自主售卖 , 甚至能够依靠工艺品“吃上饭” 。 而曾宪鹏的回归更是带来巨大转变 , 通过自己开设门店 , 将榄雕从“寄卖”变为“自营” , 把产品、渠道和定价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 。
2011年 , 曾昭鸿、曾宪鹏父子在荔湾艺和花鸟市场里开启了自己的首家店铺 , 只有十几方 , 租金两千左右 , 杂七杂八加起来一共四千 。 “当时心里还会不踏实 , 担心房租交了门店赚不到钱 。 ”曾昭鸿感慨 , 还好开张首月营业额便超过预期 , 还有利润结余 , 此后营收稳步提升 。
看到成效之后 , 他们还先后在海珠桥脚、南华东路和永庆坊开设店铺 , 现在又在位于海珠区的晓港公园内落成了传承研学基地 , 面积从原来的十几平方逐步扩张到百来平方 。 将传承研学、展示销售融为一体 。 而这个基地 , 也是全广州市首家落户公园里的非遗工作室 。
曾宪鹏|别人搞金融我要做榄雕!广州非遗新生代让榄雕变身网红好物
本文图片

国色天香(曾昭鸿作品) 。
跨界融合让传统跟上时代
在商业化道路上 , 曾宪鹏则更关注榄雕是否追得上这个时代 。 走进传承研学基地 , 不仅能欣赏到两代人各具特色的榄雕代表作 , 还能购买榄雕U盘、耳坠、项链 , 还可以购买“榄文化”书签、香皂、香薰等文创产品 。
曾宪鹏|别人搞金融我要做榄雕!广州非遗新生代让榄雕变身网红好物
本文图片

“榄文化”香皂 。
曾宪鹏|别人搞金融我要做榄雕!广州非遗新生代让榄雕变身网红好物
本文图片

“榄文化”香薰产品 。
“比起手工艺 , 人们更看重体量 。 ”在2011年首届广府庙会上初次“触电”大众市场 , 曾宪鹏就发现不少人觉得榄雕一个卖16元定价略高 。 第二年他总结经验后 , 通过现场演示告诉大家 , 榄雕是一刀刀手工雕刻出来的 。
被两父子对榄雕的热情感染 , 曾宪鹏的夫人也从金融机构辞职 , 加入到非遗传承的工作中来 , 负责商业化销售 , 从对榄雕一无所知到对榄雕市场熟稔于心 。
“如果说我和父亲工作的侧重点是打磨工艺、不断创作 , 那么她就是主要负责销售 。 起初合作时 , 市场对传统认知的颠覆力还蛮强的 。 ”曾宪鹏说 , 传统情境下 , 榄雕创作者的一些作品不计成本的 , 动辄以月甚至以年为单位 。 只要没人买 , 便面临相应时间的成本核算 。
而夫人则期望曾宪鹏更广泛地面向市场 , 在商业和工艺两者间取得平衡 。 在保持一年一到两件代表作的基础上 , 开发一些偏向市场化的产品 。 比如 , 通过文创产品的开发 , 使得榄雕更贴近人们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