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奇铭|他曾参与翡翠“四大国宝”制作,与玉结缘竟是源于《北京日报》( 二 )


“这块翡翠原料最薄处只有不到8厘米厚 , 要将其整料切成四片 , 在工艺上要求极为严格 , ”崔奇铭说 , 四片翡翠原料必须厚薄均匀 , 平整规矩 。 工程人员们为此创制了大型轨道切割机 。 切片后 , 又将翡翠接片处以手工磨边 , 保证其拼合后严丝合缝 。
在师傅的带领下 , 崔奇铭参与了《四海腾欢》中龙的雕琢 , 其形象吸收了历代精华 , 既有唐代龙的苍劲有力 , 又有清代龙的丰满之姿 。 “因为切片后的原料很薄 , 所以雕刻时要十分小心 , 我刻画的这条龙又是正面角度 , 有一定的纵深 , 同时还要让其一趾、一鳞、一角都刻画细微 。 ”
崔奇铭|他曾参与翡翠“四大国宝”制作,与玉结缘竟是源于《北京日报》
文章图片

崔奇铭在工作室内创作
一生专注一事
“人磨玉 , 玉也磨人”
历经八年多时间 , 北京市玉器厂终于完成了翡翠“四大国宝” 。 1989年末 , 国务院发布关于嘉奖大型翡翠艺术创作集体的决定 ,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 , 国务院颁发给全国工艺美术行业的唯一嘉奖 。 当在电视里看到这一消息时 , 崔奇铭感到无比的骄傲和光荣 。
遗憾的是 , 在国宝完成前的几个月 , 王树森老人与世长辞 , 享年72岁 。 虽然他在弥留之际仍念叨着“四大国宝” , 但终究未能见到“86工程”竣工 。 “王老爷子最后身体不太好时 , 不像以往那样来得特别勤了 , 但仍然尽力会看一看正在创作中的国宝 , 为大家指点一二 。 ”崔奇铭回忆道 。
在参与《四海腾欢》的创作后 , 崔奇铭更坚定了要从事玉雕艺术创作的决心 。 老一辈匠人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让他受益终身 。 他在玉雕创作上继承北派宫廷玉器的特色 , 同时融入创新理念 。 2006年 , 崔奇铭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
崔奇铭|他曾参与翡翠“四大国宝”制作,与玉结缘竟是源于《北京日报》
文章图片

2022年2月 , 崔奇铭站在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展出的《四海腾欢》前
20年来 , 崔奇铭带了40多位徒弟 , 他不但教徒弟绘画知识和雕刻技法 , 还传授前辈制玉做人的风范 。 崔奇铭对玉石的热爱也传递给了儿子崔楠 , “他从小就对各类石头有浓厚的兴趣 , 大学系统地学习各种宝石的鉴别方法 , 如今一边学习玉雕技艺 , 一边继续在宝石鉴定领域深造 。 ”连2岁的小孙子 , 也被取名“小石头” 。
“我从事磨玉工作已过四十年 , 在我的大半生里只做了一件事情 , 就是相玉、磨玉 。 ”崔奇铭说 , 人磨玉 , 玉也磨人 , 琢玉亦是琢人生 。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采访人员 王广燕
编辑 金力维
流程编辑 刘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