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很在意别人的看法,怎么办?

以下文章来源于L先生说
如果把我们每天的幸福和烦恼列出来 , 你也许会发现一件有趣的事情:
带给我们幸福感的 , 往往是别人的感谢、鼓励和肯定 。 它们会带给你许多动力 , 让你一整天都充满激情 。
反过来 , 带给我们烦恼的 , 大多数来源于什么呢?你会发现:它们大多来源于跟别人「不愉快的沟通」 。
比如:

  • 同事在会议上对你的提案表示不同意 , 让你感觉「他是不是对我有意见」?
  • 客户几句有点带刺的话语 , 让你心生疙瘩 , 想「他是不是对我不满意」?
  • 跨部门的合作伙伴说话阴阳怪气 , 让你心想「我是不是把他惹生气了」?
……
更常见的 , 在网上发表观点、吐点槽 , 却引来几条或阴阳怪气、或带着戾气的回复 , 张嘴就是「扯淡」「就这」「别胡扯了」 , 或是连珠炮来上一串反问句……
实际上 , 这些事情严重吗?如果回过头来看 , 这些都是小得不能再小的小事 , 不会对你造成任何实际损害 。
甚至 , 我们可能「理性上」都知道:对方很可能是无心的 , 并没有刻意想激怒你 , 或是针对你 —— 他只是习惯了这样讲话 。
但是在当下 , 这些小事 , 却很容易就破坏我们一天的好心情 。
严重的时候 , 甚至会让你怒火中烧 , 一时间情绪失控 , 难以抑制 。
人就是这么神奇 。 很多时候 , 别人一句简简单单的感谢 , 能让你开心很久;反过来 , 别人一句不友好的话语 , 也能让你郁闷很久 。
我想 , 许多朋友应该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因为别人的一句话 , 而感到「特别不是滋味」 , 要么当场发作 , 要么忍下来 , 但内心始终愤愤不平 , 需要很久才能平复 。
如果你也有这样的困扰 , 那希望今天的文章 , 能给你一点启发 。
为什么我们会容易对别人的态度如此敏感呢?
究其原因 , 是因为:我们的大脑 , 本来就特别容易对「社交」起反应 。
原因很简单:我们的远古祖先 , 不具备独居生存捕猎其他动物的能力 , 因此 , 必须以群居的形式才能更好地生存和繁衍下来 。 为了维持族群的交流和生存 , 具备更强「社交潜力」的个体就被自然选择下来 , 得以代代繁衍 。
这就是 1993 年心理学家 Dunbar 等提出的「社会大脑」假说 。
这个假说认为:人类(以及其他高等灵长类)的大脑 , 会反映在现实社会中复杂的计算需求 , 并用来调整自身 , 使其向着「能够更好适应社会」的方向进化 。
一个最有名的例子 , 是 Dunbar 本人提出的「邓巴定律」:一个人能够保持联系的圈子上限 , 大约是 150 人(这也就是经典的「邓巴数」) 。 也就是说 , Dunbar 认为:我们的祖先很可能也是以这么大规模的族群在活动 , 因此我们的大脑才被塑造成了这个样子 。
那么 , 在这个大前提下 , 我们的大脑就很容易产生一种现象:对来自社交的场景和刺激 , 赋予更高的学习和反应权重 。
一个有趣的例子是「沃森选择任务」:你面前有四张卡片 , 它们的正面分别写着 E、K、4、7 。 现在 , 实验人员告诉你 , 有一条规则 , 内容是:「如果一张卡片的一面是元音字母 , 那么它的另一面必然是偶数」 。 问题来了:你需要翻转几张卡片 , 才能确认这条规则是否正确?
一个显而易见的回答是翻转E 。 如果E的反面是偶数 , 那么这条规则就是对的;如果是奇数 , 那么这条规则就是错的 。 这很简单 。 实验结果中 , 大约有50%的人选择翻E 。
但绝大多数人可能会忽略另一种可能性:翻7 。 为什么呢?因为如果7的背面也是元音 , 那么它就违背了这条规则(一面是元音 , 另一面必然是偶数) 。 实验结果中 , 大约只有5%的人会翻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