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很在意别人的看法,怎么办?( 二 )


但是 , 心理学家对这道题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变形:四张卡片的正面分别写着:啤酒 , 可乐 , 19 , 16 。 规则变成了:「如果一个人要喝啤酒 , 他必须不小于18岁 。 」那么请问:我们应该翻开几张卡片 , 才能确认这条规则有没有被违背?
显而易见:翻开「啤酒」和「16」这两张卡片 , 对不对?
你会发现 , 这两道题从本质上来说是一模一样的 。 但只是给它赋予了一个社会化的场景 , 正确率就从5%飙升到了75% 。
这个经典的实验说明什么呢?我们的大脑并不擅长抽象的逻辑思维 , 反过来 , 它特别擅长对于社会化情境的理解和处理 。
所以 , 很多时候你去学一个领域 , 很困难;但是给它编一个故事 , 写一本小说 , 把知识融汇到故事里 , 理解起来就方便很多 。
在这个前提下 , 我们的「心智世界」 , 就特别容易把来自社会的评价和反馈 , 放到一个更重要的位置 , 赋予它们更大的权重 。
所以 , 我们经常说: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 。 但为什么还是那么难以做到?就是因为:我们大脑的演化 , 就是朝着「更加在意别人」的方向发展的 。
在这种情况下 , 我们就很容易产生一种机制:把对自我的评价和存在感 , 跟别人的注意和态度挂钩 。
每个人都有一个最本质的需求:需要明确自己存在的价值 。 亦即让自己感受到「我的存在是有意义的」「我有能力达到我的目标」 , 否则我们就会失去存在的理由和根基 。
这个需求 , 在心理学上就叫做「自尊」(self-esteem , 注意它跟日常所说的自尊不太一样) 。 自尊有高低之分 。 高自尊 , 意味着你认为自己是有价值、有能力的;低自尊 , 则意味着你认为自己是没有价值、没有能力的 。
一般情况下 , 自尊是由自我内在进行衡量和判断的 。 举个例子:你擅长写作 , 在写作的过程中获得愉悦感、成就感 , 你能够客观理性地把你的作品跟别人的作品对比 , 判断它们的优劣 , 哪怕你写出来的东西没有人看到 , 你也有足够的自信 , 知道「我写得很好」 。
这就是一种「健康的高自尊」 。 是一种正常的、理想的状态 。
但实际生活中 , 由于大脑会下意识地朝着「社会化」的方向倾斜 , 这就导致了:这种高自尊的建立 , 很容易「长歪」 , 顺着一个不够健康的方向发展起来 。
这就是心理学家 Michael Kernis 所说的「异质性高自尊」(heterogeneity of high self-esteem , 又称「脆弱性高自尊」 , 以下简称 HSE) 。
这种异质性高自尊 , 一般可以分成下面四类:
1)不稳定型:对自我的评价不稳定 。 一会觉得自己很棒 , 一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
这种情况 , 往往是跟外界作出对比、比较之后发生变化 , 缺乏一个稳定的评价标准 。
因此 , 这样的人会比较惧怕新的环境、新的挑战 , 更喜欢待在熟悉的环境里面 , 因为他们担心变换环境之后 , 评价标准也会随之更新 , 从而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
2)防御型:特别害怕外界的否定 , 会不惜一切试图维持他们的形象 。
这样的人通常不能很好地处理批评 , 容易排斥负面评价 , 只接纳正面评价 。
生活中 , 我们经常会碰到特别固执、听不进别人意见的人 。 哪怕你明确给出证据「你错了」 , 他也会执拗地维护自己的立场 。 因为对他来说 , 他的立场就是「自我价值」的一部分 。 立场被否定 , 就相当于否定了一部分自己 。
3)依赖型:跟防御型相对应 , 特别需要外界的肯定 。
这样的人会把「满足别人的期望」放在首位 , 很难接受拒绝别人 , 或让别人失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