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感|“诗意”院士吴硕贤:诗词中觅科学灵感,兼通文理成“大家”( 二 )


2005年 , 57岁的吴硕贤当选全国建筑技术科学领域首位中国科学院院士 。 做了半生研究 , 他仍波澜不惊 , 挥毫写下:“半世追求谋致用 , 平生研究贵坚持 。 清音着意厅台响 , 彩墨随心笔底摛 。 ”
2
诗词城市结良缘 , 土木文章共百年
如果人生可以重来 , 在科学家与诗人之间 , 会如何选择?被问及此 , 吴硕贤的答案是“选择科学” , “诗词可以作为很好的业余爱好 , 与专业并不矛盾” 。 秉持文理相通的理念 , 诗词成了吴硕贤科研路上源源不断的“助燃剂” 。
1998年 , 调任华南理工大学后 , 吴硕贤不断为我国建筑环境声学边缘领域作出贡献 , 带领团队跑工地开展实地测量 , 陆续承担了近百项工程的声学研究和设计任务 , 填补建筑声学领域的多个空白 。
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07获批建设 , 是我国建筑领域第一个、目前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 吴硕贤担任实验室主任和“亚热带建筑物理环境与建筑节能”创新团队的学术带头人 。 在这座实验室里 , 收藏着一副广州大剧院歌剧厅1:20的几何缩尺模型 , 内里大有文章 。
灵感|“诗意”院士吴硕贤:诗词中觅科学灵感,兼通文理成“大家”
文章图片

吴硕贤在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指导研究 , 图中便是广州大剧院歌剧厅1:20的几何缩尺模型 。
吴硕贤告诉采访人员 , 广州大剧院正式启用前一年多 , 他带领团队对其进行了声学缩尺模型实验和现场测试 , “为了让广州大剧院‘听起来很完美’ , 确保每个位置都能听到高保真声效” 。 匠心设计之下 , 广州大剧院也被评为“世界十大歌剧院” 。 “声学本身是物理学的分支 , 但我们要研究声环境 , 本身就是对人听觉的关怀 , 让人欣赏音乐、戏剧 , 那么文学艺术与物理科学本身便是交融在一起的 。 ”吴硕贤说 。
这些年来 , 吴硕贤将中华诗词文化与现代建筑设计进行了巧妙融合 , 从古诗词中发掘自然、建筑与文学相通的灵感 , 孕育大师作品和大师理念 。 在城乡规划界 , 他认为要做到“大音希声 , 大象无形” , 这是《道德经》中老子所推崇的一种美学观念 。 由此启发 , 吴硕贤提出了“城市留白”的概念 ,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 建筑与建筑之间也需要留白 , 才能构成城乡之美” 。
在观景学科方面 , 吴硕贤创造性地提出了声景、香景和光景“三景融合”概念 , 分别是诉诸人的听觉、嗅觉和视觉来欣赏风景 。 他以古人对杭州西湖的描述为例子 , “柳浪闻莺”“南屏晚钟”是声景 ,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便是香景 , 而“三潭映月”“平湖秋月”则是光景的丰富变化 。
吴硕贤认为 , 自然美景都是“三景融合” 。 为了更好地研究“三景”概念 , 他深入分析《诗经》后发现 , 其中有28%的内容均与声景有关 , 比如“关关雎鸠”“呦呦鹿鸣”等 , 反映了虫鸣鸟唱的美妙声景 。 他也受到古人对光景描写的启发 , 如“杲杲日出”“月出皎兮 , 佼人僚兮” , 提出了城市光景的构造 , 不仅是响应国家对绿色环保的号召 , 更是对宜人环境的建设起着重要作用 。
他山之石 , 可以攻玉 。 丰厚的诗词造诣 , 让吴硕贤有了“异于常人”的研究思路和视角 。 在理工科领域 , 尤其是建筑学 , 实际上就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 , 吴院士身体力行地从中发现“美”的共通点 , 向传统借鉴 , 提升人居环境品质 。
3
告语后生多写作 , 留传于世足风光
“术业有专攻 , 但业余海阔天空 。 ”吴硕贤笑谈自己一生对诗词歌赋的热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