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感|“诗意”院士吴硕贤:诗词中觅科学灵感,兼通文理成“大家”( 三 )


退休以后 , 吴硕贤保持着与自然同步的规律作息 , 伴随皎月入眠 , 迎接朝阳起身 。 六年多前 , 他养成了一个“特殊”习惯——5点半左右晨起后 , 在朋友圈分享原创新诗 , 以几乎日更的频率保持平均每日一首 。
2016年 , 虚岁七十大寿前夕 , 吴硕贤在学生的帮助下开通微信 , 有了朋友圈 , 此后便坚持在朋友圈晨起赋诗 。 “过去都是集纳成册 , 由出版社进行刊登 , 现在分享起来确实更方便” , 吴硕贤说 , 作诗的灵感来源广泛 , 自然风景、社会时事、生活感悟、年少往事皆可成诗 , “写得快的话 , 十多二十分钟 , 慢的话也要一两个小时 。 ” 有时灵感涌上心头 , 吴硕贤也会一天赋诗两三首 。 那时 , 他已整合发表了《偶吟集》《恒吟集》等著作 。
灵感|“诗意”院士吴硕贤:诗词中觅科学灵感,兼通文理成“大家”
文章图片

吴硕贤现场展示亲笔书法作品 。
不得不说 , 网络确实平添了吴硕贤作诗的新乐趣 , “我发现 , 很多科技工作者不一定会创作 , 但对我发的诗很有兴趣 , 也懂得欣赏 。 ”朋友圈里、微信群里收到的点赞 , 总能让吴硕贤为之一乐 , “不少他们点赞的作品 , 也是我比较满意的作品 。 ”在他看来 , 这就是志趣相投、雅俗共赏的一种有益交流 。
“我们中华从诗经、楚辞、汉赋一直到唐诗、宋词、元曲 , 诗词歌赋的传统是绵延不断的 , 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所做的一大贡献 。 ”一生与诗歌为伴 , 吴硕贤希望 , 诗词歌赋等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在年轻一代中延续 。 除了在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里担任诗社顾问 , 吴硕贤最近还新增了一个身份——中华诗词学会高校诗词工作委员会顾问 , 身体力行向校园里的年轻一代推广诗词文化 。
前不久 , 吴硕贤受邀参加“诗意花城·听见花开”湾区诗词之夜活动 。 他表示 , 岭南自古以来就是“诗词之都” , 历来不乏“我手写我口”诗歌创作的先贤大家 。 广州要在教育里做好普及工作 , 重视培养青少年对诗词的兴趣 , 激发他们传承诗词文化的责任感 。 “从娃娃抓起 , 先学会欣赏、喜欢诗词 , 再重视引导、培养 , 慢慢开始创作诗词 。 ”
在吴硕贤看来 , 广州的“诗意”无处不在 , 学会听见“美”的声音 , 生活处处能写诗 。 他强调 , 诗词创作并非固守成规 , 而是具有继承性和创新性 , 融合现代词汇进行创新 。 他不反对“旧瓶装新酒” , 学会通过创作的实践来反映当代生活 , 反映新鲜事物 , 对后代的艺术欣赏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
采写:南都采访人员 莫郅骅 实习生 张华亮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