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德耀|余德耀:与艺术相伴的每一天都不白过( 三 )


收藏无需代劳
上海这几年在当代艺术版图上的崛起 , 跟整个上海西岸艺术生态的完善不无关系 , 而在西岸艺术走廊中 , 余德耀美术馆和刘益谦王薇夫妇的龙美术馆尤其不可忽视 。 余德耀觉得 , 西岸是通过顶层设计实现文化崛起的成功案例 , 而他们有幸参与其间 , 见证了其飞速发展 。
拿下飞机库之后 , 余德耀请日本著名设计师藤本壮介(Sou Fujimoto)对建筑重新进行设计改造 。 余德耀崇尚节能 , 一开始就跟建筑师讨论怎样能够比较环保地利用能源 。 “我们全部都不用空调 , 就是因为通风设施做得好 。 我之前做畜牧业 , 每天跟风打交道 。 热是一个引擎 , 只要我们能疏导热空气往上走 , 人感觉到的空气就是一米两米 , 只要一直补充空气来就不会感觉热 。 ”即使住酒店 , 他都会随手关灯 , 灯就是全球变暖的起源 。
因为想尽可能保留飞机库的原貌 , 改建比重建受限更大 , 进度很慢 , 经济和精神压力都比较大 。 到了2014年5月开幕的时候 , 余德耀的身体健康已经出现不好的信号 。 “当时经济不好 , 我在印度尼西亚的生意本身压力也重 , 又必须买很多的作品去展示自己的实力 。 而且因为我在中国大陆没有生意 , 完全不懂得怎么去和政府人员打交道 , 所以就走了很多很多弯路 。 其实那个时候我这个癌在身体里面已经开始长了 。 但当时不知道 , 也没有查 。 开幕的时候 , 我口腔上面长了一百多个口疮 , 暴瘦了七八公斤 。 ”
从2004年介入收藏 , 到2014年美术馆成立 , 被严培明言中 , 正好交足十年学费 。
开幕即亮相 , 圈里人都赶来看余先生到底收了多少好东西 , 据说当时香港巴塞尔有一半的VIP都飞来了上海 。 藏品展的策展人是大名鼎鼎的芝加哥大学教授、美术史家巫鸿 , 大家也想看看巫鸿挑选藏品的思路 。
张洹的《佛手》、孙原&彭禹的《自由》、黄永砯的《蛇塔》、徐冰的《烟草计划》、没顶公司的《平静》、王广义的《北京胡同的垃圾车》、隋建国的《地罣》、李晖的《门》杨福东的《黄小姐昨晚在M餐厅》……余德耀也有不少国际化的收藏 , 比如Mona Hatoum、奈良美智或崔有让 , 但是他的收藏重心还是中国当代艺术 , 从架上到摄影 , 从装置到雕塑 , 线索十分清晰 。
▲《孙逊:谶语实验室》展览
他和巫鸿有个君子协定 , “我说巫教授 , 你做你的策展 , 我不干涉 。 你要从我的藏品里面选任何一件 , 或者你要借展 , 你决定就可以 , 我不参与 。 但是我的收藏 , 你也不要参与 。 如果我买错了 , 你要告诉我 。 但是请让我自己做决定 。 因为这个决定对我来说有一种成就感 , 如果我要靠我的顾问或者学者朋友帮我决定什么可以买 , 什么不可以买 , 我就不会努力去学知识 , 我必须保持我自己的独立性 。 ”余德耀说 , 虽然自己尊重知识和经验 , 在决定是否收藏的那一刻 , 他还是更相信第六感 , 相信激情和强烈的感动 。
收藏就像扣链 , 历史脉络上每一个重要的艺术家都是铁链的一环 , 每个艺术家又有不同的阶段 , 哪里缺一环 , 补上了 , 链条就逐渐完整起来 。
毕其功于一贾科梅蒂
让余德耀美术馆声名鹊起的一役是“雨屋” , 在此之前 , 他只是在艺术业界有口碑 , 但大众对余德耀美术馆的认知并不充分 。 “雨屋”开展的时候 , 全上海的地铁里都贴了“雨屋”的海报 , 那些下着雨的房间的剪影照片更是在微博上掀起一阵传播旋风 , 二十多万人涌进上海西岸的余德耀美术馆展厅 , 要一睹这个奇幻的互动展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