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停办后 , 沈老意兴阑珊 , 可一班海派作者劝他继续办下去 , 并且愿意暂不支稿费 , 助他一臂之力 。 盛情难却 , 匀出私蓄 , 同年十二月创办了《大成》杂志 。 《大成》的编辑路线跟《大人》了无异致 , “聚文史菁华及艺术大成” , 同样是传记、掌故、文化、艺术为主 , 有了前头《大人》的编辑经验 , 唱独脚戏的沈苇窗 , 应付编务 , 更是驾轻就熟 , 游刃有余 。 《大成》版面悦目 , 内容丰富 , 远超《大人》 , 尤其是每期封面 , 统由巴蜀大画家张大千绘画 , 寥寥数笔 , 山水清幽 , 花鸟灵动 , 读者焉能不爱不释手?作家阵容 , 那就更胜《大人》多多矣 , 名家八方荟萃 , 各展文釆 , 粗略算算 , 便有:儒医陈存仁 , 掌故大王陈定山、芝翁、林熙 , 词王陈蝶衣 , 广东才子吕大吕 , 历史小说大家南宫搏……喔唷 , 差点儿忘了 , 还有我这个小不拉子 。
本文图片
张大千与沈苇窗
按理嘛 , 我跟《大成》大缆都扯不拢 , 这就不得不提我的世伯翁灵文了!老翁是父亲的老朋友 ,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 , 他们同在一个抗日话剧团工作 , 老翁当男主角 , 家父负责布景设计 , 时剧团团长就是后来外交部部长乔冠华 。 七四年初夏 , 我从日本回来 , 求职不遇 , 身无分文 , 翁伯伯介绍我为《大成》写稿 , 我听了 , 吓一大跳 , 《大成》名家如林 , 且尽是饱学之士 , 我这个小毛头 , 肚子里倒吊无半滴墨水 , 何能得列门墙?翁伯伯用京片子道:“论文笔 , 你拍马未能追上那些老前辈 , 可你可以从日本书籍、杂志找一些有关中国传记的资料 , 改写成中文应应景嘛!沈社长定会乐意采用!”
一为兴趣 , 二为糊口 , 我从日本书籍上找到山口淑子(李香兰)的传记资料 , 立事编译 , 写成《一代奇女士李香兰》 , 交由翁伯伯送呈沈社长苇窗先生 。 本不存任何奢望 , 一个星期后的星期天 , 翁伯伯邀我到九龙佐敦弥敦道上的北京酒楼午饭 。 到埗后 , 房间里已聚拥了十多人 , 我一眼就认出苇窗先生 , 穿了一袭深灰色西服 , 领脖子上结上枣红领带 , 温文儒雅 , 举止潇洒 , 有民国雅士之风 。 经翁伯伯作介绍后 , 他用上海话对我说:“沈先生 , 侬篇讲李香兰价文章 , 我拜读过了 , 写得勿错 , 下一期刊出 , 希望侬多点来稿 。 ”社长扶掖 , 小巴拉子自此成为《大成》最年轻的作者 , 阿拉侬 , 全是上海同乡 , 亲昵无间 。
只是后来我跟沈社长发生了一些小误会 , 从此没再为《大成》供稿 。 直至九二年 , 因为有篇文章涉及京剧 , 文中有关四大名旦、四小名旦的排名次序 , 只好硬着头皮致电沈社长讨教 。 沈老在电话里 , 滔滔不绝详为解说 。 旋约定翌日茶聚 , 多年阴霾 , 一扫而空 。 越三年 , 中秋前夕 , 苇窗先生离世 , 享年七十七 , 《大成》亦随他而去 。 撙前故人尚在 , 愁思必随风逝 , 愁思断不了!
本文配图均由沈苇窗家人提供
作者:沈西城
编辑:安 迪、钱雨彤
责任编辑:舒 明
*文汇独家稿件 , 转载请注明出处 。
- 余德耀|余德耀病逝,他的美术馆为上海国际展览树立了一个标杆
- 现代艺术博物馆|“教授”今晚直播,来看看他的队友吧
- |唐代一著名诗人,我们语文课都学过他的诗,但他却是文坛千古耻辱
- |为何天庭一直想招安孙悟空?学者:其实是想拉拢他的母亲
- 马安晖|复活的高温曜变天目:马安晖和他的高温铁红金圈釉
- |今日分享|他的作品充满中国绘画中灵动与直觉的力量
- 年代|汪曾祺和他的京派师友们
- 书法|联想柳传志的办公室,挂什么书法作品?可见他的野心和抱负有多大
- |有一个家喻户晓的神仙,身上长满了红毛,鸿钧老祖是他的三代弟子
- 画布|纽约街头就是他的画布:“遇见”凯斯·哈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