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博物院|抗战时期,故宫文物南迁背后的种种细节

台北故宫博物院|抗战时期,故宫文物南迁背后的种种细节
本文图片

65年前 , 当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后 , 为保护故宫等处传世文物免受日寇劫掠和战争损害 , 中国政府进行了举世闻名的文物南迁 。
辛亥革命后 , 清宫所藏历代文物收归中华民国国有 。 1914年成立的古物陈列所 , 接受盛京皇宫和热河行宫所藏文物23万2千3百件 。 1925年成立的故宫博物院接受大内文物117万件 。 由于清宫文物的特殊性 , 它们一直被视为国之重宝 , 与国休戚相关 。
台北故宫博物院|抗战时期,故宫文物南迁背后的种种细节
本文图片

图为1930年前后的五一 , 太平花盛开时 , 院方在御花园举行招待会 , 院长易培基与张学良将军叙旧 。
是否南迁还经历了一番激烈的讨论 。
1932年初平津告急 , 在文物是否避敌南迁问题上 , 有关各方发生了很大分歧乃至激烈冲突 。 院方领导层内大多数人认为 , 战争中间 , 如果不迁走文物 , 就难免于难 。 国土沦陷 , 可以恢复;而文物损坏 , 则不可复得 , 而且国际上也有战时迁移文物的先例 。 特别是鉴于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北京 , 德、法将古观象台文物劫往使馆 , 后又劫回国内的历史 , 他们极力主张能尽量多迁出一些文物 。
另一种意见认为 , 文物一出宫门 , 安全就缺乏保证 , 因而应该观望一下 , 等待时局的变化 , 尽量不迁 。 北平各阶层人士及市民 , 大多坚决反对故宫文物南迁 。 他们担心故宫文物一旦迁走 , 便难以重回 , 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将名存实亡 , 因此抵制得很厉害 。 他们有的散发传单制造舆论 , 有的声称采取武力阻拦 , 有的联络工联会号召运输工人抵制 。 针对北平各界的意见 , 院方由理事、行政院院长宋子文作出保证:北平安静 , 原物仍运回 。
故宫职员大多是本地人 , 内心里对文物南迁是抵触的 , 因此在第一批装箱时 , 尽装些无关紧要的文物 , 而且档案占了半数 , 有时甚至把箱子里塞上废纸充数 。
后来形势恶化 , 职工们才认真起来 。
文物南迁共分五批 , 共迁走文物13427箱又64包 , 自1933年2月7日开始 , 至5月23日结束 。 吴瀛(文学家、本院秘书)、俞同奎(工学家、本院总务处处长)、马衡(金石学家、本院古物馆副馆长)、程星龄(本院秘书、解放后曾任湖南省政协主席)等分别担任各批的监运 。 古物陈列所、颐和园、雍和宫等收藏清宫文物的机构也随故宫一同迁移文物 。
文物迁移时 , 院方事先向南京的行政院和沿途各地方军政长官发出密电 , 请他们沿途保护 。 为了避开天津 , 以防遭遇日军袭击 , 列车取道平汉线转陇海线再转津浦线 , 迂回南下 。 列车全是铁皮车 , 单是第一批即装了两列火车 。 车顶四周各个车口都架起机枪 , 各节车上都布置了宪警 , 荷枪实弹保护 。 除了特别快车外 , 其余列车都要让道给文物车先行 。 每到一站 , 都有地方官派人上车招呼 。 重要关口 , 车内熄灯 , 车内工作人员都和衣而卧 。 车行两旁 , 逐段都有马队随车驰聚 , 接力奔跑 。 车到徐州一带 , 大家见到铁道两侧的壕沟里趴满了士兵 , 支着机枪 , 随时准备射击 。 原来有土匪得到文物列车经过的消息欲行拦路劫车 , 头天晚上军队已与土匪接火 , 此时官兵们正严阵以待 , 以备土匪卷土重来 。
文物迁到上海后 , 放置在天主堂街仁济医院旧址及四川路业广公司储藏 。 1936年8月 , 南京文物保存库落成 , 12月8日至1937年1月17日 , 存沪文物仍分五批 , 全部运往南京 。 1937年1月1日 , 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