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满四合院》《正阳门下》后,又一部地道的京味剧追起来!”由王之理编剧,于震自导自演,讲述京城木匠师徒传承和兄弟恩怨和解的现实题材剧《鼓楼外》正在北京卫视热播,收视高居前三,观众好评如潮 。 剧中原汁原味的北京风情和“艺大于天”的工匠精神,令人深有感触 。 不少观众点赞《鼓楼外》匠心浓郁,京味十足,在接地气的师徒故事中流淌出温润人心的人生大道 。
为什么自导自演《鼓楼外》?从招人狠的骆士宾到北京木匠于钟声,于震经历了怎样的角色转变?北京中轴线上的《鼓楼外》散发出怎样的文化韵味?日前,该剧导演于震接受媒体采访,畅聊了他对京味剧《鼓楼外》的拍摄感悟和文化解读 。
【|《鼓楼外》导演于震:若争小可,便失大道】
本文图片
谈新剧:《鼓楼外》是当下北京人生活的一次真实反映
问:您是演员,是什么样的契机和缘由,让您这次以导演身份执导拍摄了《鼓楼外》?
答:是这样,我之前演过一个戏叫《我的二哥二嫂》,然后认识了著名编剧王之理老师 。 拍这个戏的时候,我们就经常聊天 。 因为王之理老师,京味戏写得非常好,创作了《情满四合院》《正阳门下》《正阳门下小女人》等很多优秀的京味剧 。 我就跟他约稿,帮我也写一个京味戏 。 在聊天过程中,我说自己是北京演员,从小在鼓楼一带长大的 。 王之理老师就决定写《鼓楼外》这个故事 。 剧本创作期间,我也第一次当导演,导了一部剧叫《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 等王老师《鼓楼外》这个剧本写完后,我也有了一些导演经验,本来我只是演这部剧,想邀请其他导演导这部戏,但因为档期问题,未能成行 。 后来跟制片人刘国华、编剧王之理老师聊,他们也挺认可我的,让我自己导导试试 。 正好《鼓楼外》写的是鼓楼,鼓楼就在北京的中轴线上,我从小就在鼓楼这块长大,对那片生活很熟悉,所以我就自导自演,拍了这部戏 。
问:《鼓楼外》有着鲜明的北京文化底蕴 。 您导这部戏和跟您之前拍的作品相比,最大的差异是什么?
答:《鼓楼外》这个剧,我觉得是像我这样从小在北京中轴线上,胡同里长大的北京人真实生活的一个反映 。
我对鼓楼那片生活太熟悉了,我生长在大杂院里,大杂院里住了32户人家,就像一家人 。 胡同里有点什么事,大家都是口口相传,人情味特别浓 。 另外这几十年,我们祖国的变化很大,我们眼看着国家和城市飞速发展 。 所以《鼓楼外》里除了能看到咱们祖国、咱们北京的发展变化,也能看到人的成长变化 。 王之理老师剧本写得非常好,写的是无论你干事业、做生意做到什么程度,无论你做得好或不好,都不能忘了本,不能忘了初心 。 《鼓楼外》跟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说的是四个徒弟做中国传统家具,他们后来又做了别的行业,然后最后不忘初心,踏踏实实地又回归本真了,是这样一个主题故事 。
本文图片
谈角色:于钟声是个木匠出身的手艺人,坚守底线是他的根
问:除了当导演,您在《鼓楼外》中也主演了大师兄于钟声 。 在您看来,于钟声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于钟声是个木匠出身的手艺人,他生活在鼓楼外,从小就喜欢古家具 。 他这个人比较闷,比较认死理,做事一根筋 。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他的命运也发生改变,做了很多行业,比如路边摊煎饼,然后卖鸡蛋、养鸵鸟,做成了绿色家庭产业链,然后和别人合作做成了上市公司,事业做得越来越大 。 但是当事业做得很大的时候,他反而发现所有东西都没了,爱情没了,兄弟情没了,包括亲情也没了,他突然发现人生最重要的是情感,并不是看你事业做得有多大,地位有多高 。 王之理老师这个戏写得非常好,人物写得很扎实,这样的人物故事,挺打动我的 。
- 主题|治愈悲伤:《G弦上的咏叹调》
- 老爷子|作家石钟山“非典型”谍战小说《问苍茫大地》首发
- 猎罪图鉴|“黑马”悬疑剧《猎罪图鉴》:美学与刑侦的结合
- 一生|“十四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陶行知年谱长编》首发
- |“艺”起战疫|烟台医护人员原创《有你,世界更美丽》
- 闲听落花|以老苏沪棉纺织历史为创作蓝本,“闲听落花”新书《吾家阿囡》上线
- |品读美的真谛
- 郦波|郦波教授的诗《春归》,就是一个大拼盘?还不知啥味儿
- |音乐剧《飞天》上线 梦回瑰丽敦煌让天籁跨越山海
- |门阀才子叹息古人遗风不存,崔颢《题沈隐侯八咏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