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陈凯歌:虽然我玩电影不行,可玩综艺,却比流量明星更圈粉!( 三 )


且张国荣自杀的文化东方酒店 , 正是当年他们一起谈论《霸王别姬》的那一个 。
当年就是在那个酒店里 , 陈凯歌给张国荣连着讲了两个半钟头的戏 。
席间他观察到张国荣不断地抽着烟 , 随着剧情讲述的深入 , 他的手抖得越来越厉害 。
剧本讲完后 , 张国荣淡淡一笑 , 说:
“导演 , 我就是那个程蝶衣 。 ”
陈凯歌听完后万分惊讶 , 他没想到这位比四大天王辈分还高的超级巨星 , 竟如此认同这个角色 。
正是这一次会晤 , 成就了后来中国影坛的一部巅峰之作 。
此后 , 无论是尊龙抑或其他人欲试角“程蝶衣” , 陈凯歌始终力挺张国荣 。
1993年的荧幕上 , 张国荣的程蝶衣、张丰毅的段小楼和巩俐的菊仙 , 三人上演的恩怨纠葛爱恨缠绵 , 在推动情节的同时夹带着浓厚的历史感 。
多年来 , 在豆瓣排行榜上 , 这部拿下了戛纳金棕榈奖和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的片子 , 排名仅次于有“人类最伟大电影”之称的《肖申克的救赎》 , 评分高达9.6 。
《纽约时报》说 , 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新高峰 , 也是中国电影史上的旷世巨作 。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 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和张艺谋的《活着》都是由芦苇编剧 。 两部电影同样诉说了历史变迁里 , 个体命运的起落 。
但《活着》不如《霸王别姬》那样精致与酣畅 , 用舞台和现实相互交织诉说人物 。
而陈凯歌另一部有关京剧的作品《梅兰芳》 , 亦比不上《霸王别姬》 , 因为《梅兰芳》本是真人故事 , 创作时太多东西束手束脚 。
惟有在《霸王别姬》里 , 两岸三地的演员 , 最好的导演 , 最具才华的编剧 , 在最好的时候汇聚一堂 。
这样的珠联璧合 , 怎能不碰撞出伟大之作品?
多年后 , 曾有朋友叫陈凯歌:“你再拍一个《霸王别姬》 。 ”
陈凯歌答:
“不瞒您说 , 真拍不了了 , 我不觉得我不能拍了 , 我觉得 , 时代不再给我这个条件了 。 ”
人 , 有的时候不愿拥抱时代是因为胸中几多无奈牵绊 , 以至难以再上前半步 。
停在原地者 , 未必就是故步自封 。
第五代导演
如今陈凯歌的电影 , 无论《道士下山》《妖猫传》《无极》《梅兰芳》抑或其他 , 很多人都觉得没有重现当年《霸王别姬》之辉煌 。
有人甚至说 , 陈凯歌们“第五代导演”的高光时刻已经过去了 。
但 , 事实或许并非如此 。 也许正如陈凯歌所言 , 不过就是时代的土壤改变了 。
当年中国第五代导演缘何能惊艳世界?
陈凯歌说:
“所有的一切 , 都与创作者的经历与感受分不开的 。 十年忧愤 , 四载攻读 , 而后一泻而出 , 能不令‘六宫粉黛无颜色’?”
回看“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们的个人经历:
陈凯歌17岁赴云南西双版纳景洪县当兵;
张艺谋初中毕业后在陕西乾县农村插队劳动;
田壮壮16岁即赴吉林镇赉县插队劳动;
霍建起1976年到北京的怀柔农村插队生活一年;
吴子牛毕业后亦曾到农村插队落户 。
这些人都曾在特殊时代里饱尝生活的艰辛 , 后来在1977年高考恢复后 , 他们又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学习 。
生活 , 世道 , 命运 , 在他们身上留下了足够深重的刻痕 。
张艺谋的《活着》 , 陈凯歌的《霸王别姬》 , 黄建新的《黑炮事件》 , 吴子牛的《最后一个冬日》无一不是带有浓浓“史诗醇厚”的作品 。
在80-90年代里 , 他们用他们自己的方式 , 反思了过去 , 解构了历史 , 也思索民族的本质和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