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杨凝式《韭花帖》
本文图片
王安石《行书楞严经旨要卷》(局部)
《宣和书谱》对王安石的书法评价也很高 , 说王安石“凡作行字 , 率多淡墨疾书 , 初未尝略经意 , 惟达其辞而已……评其书者谓得晋宋人用笔法 , 美而不天饶 , 秀而不枯瘁 。 ”《宣和书谱》是由宋徽宗亲自主持编撰的 , 据说是由蔡京、蔡卞、米芾三人审定 , 这可谓是北宋对王安石书法的官方评价 。 应该说这个评价是比较客观、全面的 。 它首先指出了王安石书法的两个特点 , 一个是喜用淡墨 , 一个是书写快速 。 然后又指出王安石对书法本身是率意而为的 , 在书写过程中注意力是放在内容上的 , 无意对形式进行刻意雕琢 , 但是懂行的人能看出来他取法高估 , 有着魏晋风度 。
正如《宣和画谱》所说的那样 , 《楞严经旨要》除了书写快速外 , 在墨色上总体也是比较清淡的 。 在我们的书法语境中 , 快速书写是率意的一个重要表现 , 而淡墨也往往是和率意联系在一起的 。 在书法史上 , 使用淡墨最有名的是明代书法家董其昌 。 董其昌曾经把自己和赵孟頫作了一个比较 , 认为“赵书无弗作意 , 而吾书无不率意” 。 而这种率意 , 也正是王安石书法的显著特征 。 可以说 , 王安石“横风疾雨”艺术风格的背后 , 也正是以书法应当率意而为的认识作为支撑的 。 就像王安石在观看颜真卿书法时讲的那样 , “但疑技巧有天得 , 不必勉强方通神” 。 “不必勉强方通神”这句诗 , 化用了杜甫论书的一句诗“书贵硬瘦方通神” 。 这两句诗形式虽相近 , 审美旨趣却大相径庭 。 在杜甫那里 , 书法的好坏是有明确标准 。 而在王安石这里 , 书法正是要打破框框才能传神 。 这两种不同的态度 , 也正是唐宋两代书法审美的缩影 。 就像清代书法家梁巘认为的那样 , “唐人尚法 , 宋人尚意” 。 那么唐人宋人为什么会在书法审美上如此不同呢?尽管唐宋相去不远 , 但是经过唐末五代的大动乱后 , 书法传承体系已被破坏 , 宋代书法家是在一片废墟上着手构建自己的审美体系 。 而且 , 唐代书法家在作书时往往是以官僚身份 , 书法的政治功能非常明显 。 唐代的书法名篇 , 比如《九成宫醴泉铭》、《雁塔圣教序》、《大唐中兴颂》等莫不如是 。 而宋代书法家虽然也大都有着一官半职 , 但是他们往往是以文人身份在作书 , 书法不是为了歌功颂德、政教风化 , 而是着力于表现自己的精神、情感与个性 。 苏东坡的一句话很有代表性 , “书法乃一人生态度耳 , 非为经国传世 。 ”同时 , 宋代皇帝广收书画文物 , 置于三馆秘阁 , 时常组织群臣举办“观书会” , 还刊行《淳化阁帖》《太清楼帖》 , 使得文人阶层比以往更容易看到魏晋书帖 。 在揽观晋唐书帖后 , 宋代书法家以晋书的风骨神韵为依据 , 来破除唐人法度的牢笼 , 成为当时最可取的途径了 。 而认为“天变不足畏 , 祖宗不足法 , 人言不足恤”的王安石 , 自然也成为这一转向的积极实践者了 。
【|宋代王安石《楞严经旨要》:书不勉强方通神】
本文图片
王献之《鸭头丸帖》
本文图片
- 中国节气|河南卫视以戏剧样式呈现《中国节气》
- |『清宫旧藏』《雍正十二美人图》绢本
- 孙悟空|孙悟空大闹龙宫的真相
- 智永|智永集字楷书《岳阳楼记》欣赏
- 迈克尔·杰克逊|当国风遇上迈克尔·杰克逊,看《国乐当潮》怎么打破次元壁
- 杨凝|宋代王安石《楞严经旨要》:书不勉强方通神
- 妇女|伊斯托利亚:60年前的《李双双》为何依然动人?
- |榴弹怕水封神作《绍宋》漫画上线,卓牧闲新书更名为《守捉大唐》
- 笔端|莫放笔端风雨快
- 傅天琳|初版《七家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