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王安石《楞严经旨要》:书不勉强方通神

上海博物馆馆藏的历代书法珍品极多 , 不乏王献之《鸭头丸》、怀素《苦笋帖》等稀世国宝 。 其中 , 有一件书法作品 , 虽然名气没那么大 , 但珍贵程度却不亚于前述作品 , 那就是北宋著名政治家、经学家、文学家王安石书写的《楞严经旨要》 。 近期 , 随着“盛世芳华——上海博物馆受赠文物展”的对外展出 , 王安石的《楞严经旨要》也得以和观众见面 。
|宋代王安石《楞严经旨要》:书不勉强方通神
本文图片

王安石像
这卷《楞严经旨要》是王安石在去世前一年所写 。 那时的王安石已经第二次罢相 , 归隐在南京半山园 , 和门人弟子一起过着著书立说、学佛参禅的生活 。 自从唐代禅宗尝试把佛教中国化以来 , 中国的文人阶层也逐渐开始接受佛教思想 。 到了宋代 , “外为君子儒、内修菩萨行”成为当时文人阶层的普遍风气 。 王安石也不例外 , 一生起起伏伏 , 也幸有佛法可作依怙 。 他从青年时期开始就倾心佛禅、精研佛典 , 并且尤其偏爱《楞严经》 。 他的许多诗歌在语汇、事典、义理等方面都和《楞严经》有着丰富的联系 。 有一次 , 王安石出嫁的女儿给他寄来一份书信表达思亲之情 , 于是他就给女儿捎去了自己的《楞严新释》 , 并劝慰她“好读楞严莫忆家” 。 因此 , 在王安石隐居南京半山园期间 , 当他的妹夫沈季长送来一本《楞严经》时 , 王安石便亲自校刊其文字 , 并书写了这卷《楞严经旨要》 。
|宋代王安石《楞严经旨要》:书不勉强方通神
本文图片

宋 王安石《行书楞严经旨要卷》
|宋代王安石《楞严经旨要》:书不勉强方通神
本文图片

宋 王安石《行书楞严经旨要卷》
王安石手书的这卷《楞严经旨要》为纸本 , 长119cm , 宽30cm 。 字体是带有行意的楷书 。 和大部分的抄经作品一样 , 《楞严经旨要》基本上是以单字的形式呈现 , 仅有几处是两字相连 。 而且相连两字在语义上一般为合成词组 , 比如“忆念”、“彼佛”、“好学”等等 。 不像有的书法作品中 , 会出现两个在语义上无关的字相连 , 比如上句的末字和下句的首字相连 。 这说明作者在书写过程中更关注的是其文本内容 , 而没有把它当做一件刻意的艺术品来处理 。
《楞严经旨要》的结字构架比较雄阔 , 时有长横长撇出现 , 和黄庭坚书法长枪大戟的风格有几分神似 , 有的长横还呈现出明显的“一波三折”特点 , 这或许是因为王安石在江南生活和为官时期 , 和黄庭坚一样也观摩过《瘗鹤铭》 , 并受到这类南碑作品的影响 。 位列“宋四家”的黄庭坚和王安石私交甚笃 , 不仅对其为人倍加推崇 , 而且对其书法也大为赞赏 , 认为“荆公书法奇古 , 似晋宋间人笔墨” , 因此他俩的书法有几分相似也就不足为奇了 。
稍后于他们的张邦基则认为王安石的书法“清劲峭拔 , 飘飘不凡 , 世谓之横风疾雨 。 ”当时北宋文人在评论王安石书法时 , 认为他应当是从五代书法家杨凝式那里受益较多 , 而杨凝式的书法正被宋人誉为“横风斜雨 , 落纸云烟” 。 从这卷《楞严经旨要》来看 , “横风疾雨”的特征也非常明显 。 它的字体虽为楷书 , 但是行书速度较快 , 类似急就章一样急促率意 。 而且 , 字势于端庄中有奇纵的变化 , 左俯右仰 , 上下揖让 , 观者确实容易产生“横风疾雨”般的淋漓痛快之感 。 同时 , 字距和行距均较紧凑 , 但是笔画却摆布疏朗 , 两者之间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 。 因此尽管全篇章法紧密 , 但由于笔画之间留有较大空隙 , 再加上一气呵成的行笔风格 , 所以作品的整体节奏是跳跃的 , 内在气息是流动的 , 而没有某些抄经体的那种压迫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