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你回想1914-1933的德国 , 会让你想起什么?
一般说起二战都会认为是从1939到1945这段期间 , 其中最著名的恐怕就是犹太人大屠杀了 , 纳粹德国消灭了欧洲近三分之二的犹太人 , 可谓史上对犹太人最大的系统性屠杀 。
但这都不是一夕之间发生的 , 我们只是看见最终的结果 。
本文图片
《一个德国人的故事》后记说道:“本书以目击者报道的方式 , 回答了一个问题:『当初怎么会演变成那种局面?』这是后生晚辈不断向战前出生的那一代人提出的问题 。 他们所获得的答案往往却是:『我们自己也不晓得』 。 ”
以往阅读这个时段的历史作品皆多以犹太人的立场来书写 , 呈现的往往都是当时屠杀的惨烈以及残忍 , 像是上次读的《安妮的日记》发生在1942。 但作者哈夫纳以身为非犹太人的德国人身份 , 以亲身经历历史的角度 , 描绘他的所见所感 , 理清事情变化的脉络 , 让我们停止责怪那个无法挽回的结果 , 去探究变成这样的过程 。 到底 ,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本文图片
书的内容有哪些?
作者哈夫纳本身是雅利安人 , 在1938年 , 因忧心自己的犹太裔的妻子受到波及 , 一同于夏末旅居英国担任采访人员 。
这本书主要是作者的回忆录 , 从1914到1918一战时期 , 作者只有七岁的年纪 , 面对战争的态度便像是在看一场国家的大戏 , 对胜利的狂热和憧憬甚至带有一种趣味性 , 在一个七岁的孩童心中滋长了战争的经验 , 直到后来他明白 , 纳粹之后的萌动 , 这是不是也提供了一种助力?
德国社会在经历战败的动荡、其后币值的不稳定、经济大萧条 , 到后来1933年3月 , 德意志第三帝国的诞生 , 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 , 是如何利用各种手段拔除所有政治对手 , 到剥夺犹太人的公民自由权 , 以致后来对犹太人的集体屠杀 。 书中大致描述的是段历史 , 但更特别的是作者身在的角度 , 让事件呈现的方式相当不同 。
本文图片
“历史事件”可能只是书上的一笔痕迹 , 对人的影响微乎其微、生活几乎没有改变;但有的历史事件却能像地震一样 , 让一整代的人翻天覆地 。 对作者来说 , 这件事不止动荡了他的生活 , 甚至要让自己变成“另外一个人” , 挑战自己内心本有的良知 。
【|以德国人的视角去看种族清洗,就能看清纳粹的历史】引述作者在书中的一段话:“基于『科学实用主义』的历史著作是无法说出历史事件在强度上的差别 。 想获得更进一步认识的人 , 就必须阅读传记 。 但所该阅读的并非政治人物的传记 , 而是那些比较罕见 , 由默默无闻的寻常百姓所撰写之传记 。 ”前一本所前一本《安妮日记》 , 大致上也是这样子的传记 。 在读这本书时 , 内心的感触是相当多的 , 尤其是历史 , 究竟意味着什么?
我们所认知的历史往往是由许多人、决策、事件所构成的脉络 , 但真实的历史却往往比书中所阐述得更加复杂 , 比方说我们从来不知道所谓的“真相”为何 , 因为站的角度不同 , 看见的世界就不一样 。 是故在历史当中身在什么位置 , 往往也就影响了看待事情的态度 , 所以更加重要的不是事件的发展 , 而是历史事件的“本质” 。
而这些本质则来自当时代的所有人 , 可以看做每个个人经验的总和 , 但群众当时的共同反应和心灵的变化——甚至本人毫无察觉——却可以左右一个时代的变化 。 这或许就是脉络历史中常常被忽略的关键 。 所以比起真正去看历史书 , 这种小民众的自传 , 能让我们更加参透当时的氛围以及当时“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 电子竞技|WRL选手集训营:让更多电竞职业选手成为年轻人的榜样
- |宿豫非遗传承人以“艺”抗“疫”宿豫非遗传承人以“艺”抗“疫”
- |蓝蓝|痖弦诗中通达和慈悲、怜悯和无奈,以及不灭的希望
- |本事都是逼出来的!(必读)
- 龙泉窑|在爱上中国青花前,它才是外国人的心头好。
- 东部战区|关注|牛!这些军营达人的实力瞒不住啦
- 大板鲫|春季“大板鲫”难钓,可以试试这几招,大鲫鱼很快进窝
- 中国|【上篇】专访|程永新:小说的最高任务是呈现人的精神世界
- 中国节气|河南卫视以戏剧样式呈现《中国节气》
- 人生|刘先银经典点说:陈琦南老子道德经44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