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戏涉及到很多传统木工手艺 , 于钟声也是木匠 , 其实这与于震的业余爱好正好契合 , 他透露 , “玩家具是我最大的业余爱好 。 我从中戏毕业后 , 进入北京人艺演话剧 , 后来有幸认识了编剧邹静之老师 , 邹静之很喜欢中国传统文化 , 其中就有老家具 , 他也写了很多戏 , 然后又通过他 , 我认识了王刚老师 。 我特别早的时候就跟着他们一块玩老家具 , 北京话叫“玩” , 他们都是手把手地教我 , 让我对老家具有了一些了解 。 另外 , 我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是在家具城 , 或是木工房这边跟着邹静之老师一起度过的 。 从看木头开始 , 这是什么木头、什么时间、什么材质 , 然后怎么做?明清家具有什么特点 , 到民国又是什么特点?挺好玩的 。 这么多年我一直坚持着这个业余爱好 , 所以这是我平常生活中的一点小积累 。 ”
本文图片
弘扬传统文化 , 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
《鼓楼外》里有很多富含人生哲理的金句 , 引人深思 , 于震也很有感触 , “‘若争小可、便失大道’这句话真得太好了 , 意思是你如果在一些小事上斤斤计较 , 太追逐眼前的利益 , 便会失去更大的东西 , 失了大道 , 甚至把自己也给陷进去 。 现在的人很容易被眼前的东西迷惑 , 不知道活的根本是什么 。 比如于钟声是个木匠 , 他的不忘初心 , 就是把手上每一件木工活做好 , 踏踏实实静下心做好本职工作 。 专心把这个事做好了 , 一定也会得到你想得到的东西 , 而不是做这个不行 , 做那个又不行 。 还有一句老话——‘冤家宜解不宜结’ , 这句话说了很多年 , 但是真正能做到 , 太难了 。 剧里我和海一天饰演的二师弟尹东义就因为仇恨 , 一直在斗 , 互相较劲 , 最后斗得两败俱伤 , 落得一场空 。 兄弟争斗这种事在当下经常发生 , 争来争去 , 得到了什么 , 失去了什么?这对我们还是有所启示的 。 ”
对于该剧所传达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 于震表示 , “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工艺有很多 , 里面蕴含着精妙的技艺和令人崇敬的工匠精神 。 比如家具、瓷器、紫砂 , 这些东西都是咱们中国的传统手艺 , 做工讲究 , 都是当年全世界追捧的奢侈品 。 现在国外很多大的博物馆里 , 都有中国的明清家具馆 。 择一事 , 终一生 。 通过《鼓楼外》能看到什么是工匠精神 , 然后可能会给观众启发:我做的这个职业 , 我是不是也这么认认真真地研究 , 用心做好了?包括我们拍戏也是 , 也要一丝不苟、踏踏实实把每一个镜头、每一个道具、服装都尽力弄到最好 。 比如《鼓楼外》中需要很多紫檀家具、黄花梨家具出镜 , 这些名贵家具都是剧组借来的真品 。 归还时 , 我们会专门用棉被精心包裹好再运输 , 避免发生磕碰 。 这也是工匠精神的一种体现 。 ”
【于震|《鼓楼外》诠释“艺大于天” 专访于震:演员活在角色里,导演活在剧里】2022年是北京中轴线申遗的关键一年 , 钟鼓楼又是本剧的重要场景 。 《鼓楼外》此时的播出 , 也是对北京中轴线申遗的助力 。 “希望观众通过我们这部戏 , 能了解到 , 什么是钟鼓楼 , 北京的中轴线有多美 。 ”于震如是说 。
- |颜真卿《李玄靖碑》难得一见!
- 易水寒|紫烟菲舞,春日简行
- 文学|探索文学与影视双向赋能
- 于震|于震变身京城木匠,《鼓楼外》呈现“艺大于天”工匠精神
- |欧阳修的《阮郎归》,带你体会古典诗词中的相思情怀
- |骆玉明说红楼|禅机
- 玄秘塔碑|把楷书放大,才知道法度的震撼!
- 集雅斋画谱|《集雅斋画谱》梅谱,幽芳逸致!
- 齐白石|齐白石题端《八十七神仙卷》整卷赏析
- 音乐剧|音乐剧《飞天》上线 梦回瑰丽敦煌让天籁跨越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