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录于话题”分类 , 查阅全部 。
提示:图文信息来源于网络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图片并不确定作品之真伪 , 不作为投资收藏的依据 , 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 , 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 , 请与我们联系 , 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作者:陈永怡
只恐荆棘丛中行太速 ,
一跌须防堕深谷 ,
寿乎寿乎愁尔独!
潘天寿先生就是一座艺术的高峰 ,
他的艺术观点还具有
极强的启发意义、警示意义;
他的艺术教育思想真正懂的人越来越少 。
而且他的主张 , 他的创造性 ,
他的使命感和自觉性 ,
都是我们现在所缺失的 。
这是让后来者以高峰为鉴 ,
以高峰为方向 , 仰望进而攀越 ,
去创造中国艺术新的高峰 。
本文图片
1963年潘天寿给国画系花鸟班学生上课
对潘老的理解不能仅限于艺术这个小圈子 , 他自己说过:“我这一辈子是个教书匠 , 画画只是副业 。 ”可见他对教育是多么重视 。 而最根本的 , 他考虑的是如何通过教育和创作推进中华文化整体的发展 , 他说“一民族之艺术 , 即为一民族精神之结晶 。 故振兴民族艺术 , 与振兴民族精神有密切关系 。 ”所以今天我们要从更为宏阔的角度来理解他 。
本文图片
潘天寿书法
1940年左右 , 在重庆璧山 , 潘天寿先生对学生说:“我们救亡图存 , 无能为力 , 只有像泰戈尔那样——文化救国 。 你还年轻 , 要跟我一道刻苦钻研民族文化 , 努力攀登高峰 , 这样一代一代地发展下去 , 即使中国亡了 , 我们的民族文化 , 还后继有人 。 ”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潘天寿先生始终怀抱以民族艺术振兴中华的决心和勇气 , 以及艺术创造的高峰意识 。 他以高峰来要求自己、要求学生、要求教育 , 一生都坚持对民族文化的信心 。
本文图片
1938年潘天寿(前排右二)与李霖灿等学生摄于沅陵国立艺专大门
潘老身上有三个特点是我们现在最缺失的:
一是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 即入世精神 , 要承担责任 , 要为这个社会做出贡献 , 而不是躲进小楼成一统 。 整个20世纪社会发展中 , 多数人往往被群体性的社会政治浪潮所裹挟 , 难以自持 , 只有极少数性情刚毅、思想独立者 , 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与恒远的决心 。 在传统艺术受到冷遇和批判之时 , 潘天寿先生从未动摇过学术之心 , 他总是排除困难 , 为民族艺术发展争与呼 。
本文图片
潘天寿《治印谈丛》手稿1944—1945年
二是不计较名利 , 但一定要在艺术上超越 。 “文化大革命”中 , 他被押解回故乡宁海批斗 , 回杭途中他在一张捡到的香烟壳背后写下了最后的诗 , 其中一首是:入世悔愁浅 , 逃名痛未遐 。 万峰最深处 , 饮水有生涯 。
他一生志存高远 , 胸怀天下 , 始终以践行的姿态投身到民族艺术事业 , 不逐名利 , 不计个人得失 。 这是儒家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担当 。 但在遭受冤屈之际 , 他却超越了孤独、痛苦的个人存在感 , 而指向超脱、阔大和自由的自然观照 。 他留给后人的是一部值得深读的人生大书!
- 唐·杜甫|诗词丨六首豪放诗词,唤醒你的清晨
- |在圣彼得堡阅读伏尔泰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 刘铁群|今日批评家|刘铁群:慢下来,阅读吧
- 心理学|追寻幸福路上 以阅读而遇见
- 冯德英|读经典?品市南!主题阅读活动纪念著名作家冯德英
- |微信·专稿|刘汀:空中楼阁,海市蜃楼,吊脚楼——霍香结小说阅读札记
- 爱人|一饭一蔬,有情有爱,皆是对生活最好的解读|阅读时光
- 工笔|清晨阅读丨学书画,不得不知的20个专业术语
- 潘天寿|潘天寿霸悍墨线的三种情味
- |清晨阅读丨看懂“四王”笔下的山水,才知什么是“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