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金风玉露偶相逢( 二 )


比如 , 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与舜陶于河滨的故事 , 其实是制陶工艺在上古时代的文学反映 , 而“凝土以为器”的制陶工艺居然也是粉末冶金工业的远源;白居易“绿蚁新醅酒 , 红泥小火炉”的浪漫 , 某种意义上昭示着陶瓷工艺在唐宋时期的繁荣;“黑石号”沉船的发现更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明证……
又比如 , 来自天外的陨铁不仅是《荷马史诗》中对英雄的无上奖励 , 在中国传说中又化身为西楚霸王项羽的贴身武器;干将莫邪的故事无疑是诸侯争霸的历史折射 , 古代名剑的传奇身世成为“块炼铁技术”广泛应用的文学证据 。
《红楼梦》里有一个情节:王熙凤与贾琏夫妻争风吃醋却无辜牵连平儿受气 。 宝玉将平儿带到怡红院 , 让哭得花容失色的平儿洗脸补妆:“将一个宣窑磁盒揭开 , 里面盛着一排十根玉簪花棒儿 , 拈了一根递与平儿 。 又笑向他道:‘这不是铅粉 , 这是紫茉莉花种 , 研碎了兑上香料制的 。 ’”每当需要取来匀面时 , 便拿出其中一支花苞 , 将香粉倾倒出来饰于脸颊 。 平儿按宝玉所说妆饰起来 , 果然容色鲜妍、肤质细腻 。 谁能想到 , 古典诗词和小说戏曲中经常出现的女性妆容描写 , 竟然同时反映了金属和化合物粉末制备技艺的发展轨迹?
《三国演义》第五十八回、五十九回讲述了曹操以反间计离间马超、韩遂二人的故事 , 其历史原型则是曹操与马超的渭南之战 。 在这场战争中对曹军胜利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冰沙筑城不是《三国演义》的虚构 , 而是被记载在《三国志》中的史实 。 我们惊讶地发现 , 原来先民的“土墙”、曹操的“冰寨”、福建土楼的“三合土”、西藏布达拉宫的“白墙”等 , 都是粉末复合材料的现实原型 。
“岂曰无衣 , 与子同袍”“剑戟不离手 , 铠甲为衣裳” , 古代将士出征会身着铠甲抵御刀剑伤害 。 在冷兵器时代 , 用于个体防护的材料一般包括金属、皮革、织物及其混合体等 , 这些不是现代防弹材料的“前世”吗?
这类例子不胜枚举 , 古代文学与粉末冶金学科的第一次遇见也是第一次“联姻” , 让我们惊喜也让我们反思:文学 , 不仅是文学人的文学 , 还是粉末冶金的文学 , 是社会生活中一切专业领域的文学 。 这样的认知 , 我以前并非没有 , 但只有真正深入其中某一专业深邃的天地 , 才能明白文学博大的胸怀与科技不懈的追求是如何紧密交织在一起的 , 它们共同构建了我们置身其中却习焉不察的悠长历史与美好现实 。
【古代|金风玉露偶相逢】厘清人文与科技之间相辅相成的联系 , 我们可以获得更为广阔的视野来重新观照科学 , 从而达到“横看成岭侧成峰”的通达境界 。 当我们从人文角度去触摸科技的脉搏 , 科技便有了温度 。 女娲抟土造人 , 原始陶土加工的技术实现了厚生爱民的理想;先秦炼石为铁 , 百炼成钢 , 先进的冶金技术磨炼了弘毅坚韧的君子人格;嫦娥奔月 , 航空航天材料成就的竟是数千年前的遥远梦想……
作为一门古老而又现代的学科 , 粉末冶金的发展轨迹被记录在《考工记》《梦溪笔谈》《天工开物》等历史文献中 , 也隐含在神话、诗词、戏曲和小说的字里行间 , 还烙印在陶瓷、化妆品、铁器等日常器物中 , 浸润在项羽、嵇康、葛洪、苏轼等著名人物的传奇命运中 。 “红泥小火炉”将白居易的友谊链接到长沙铜官窑 , “嵇康打铁”将男性的阳刚与风骨渲染得淋漓尽致 , “胡粉黄丹”在浪漫的道家传说里书写人们对健康的不懈追求 , “聚米为图”开启了研判地形的战争智慧……粉末冶金的历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痴缠让人心驰神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