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泗翰|陈晓楠:寻找“极端”背后的共性 倾听普通人内心汹涌

陈泗翰|陈晓楠:寻找“极端”背后的共性 倾听普通人内心汹涌
文章图片

陈泗翰|陈晓楠:寻找“极端”背后的共性 倾听普通人内心汹涌
文章图片

陈泗翰|陈晓楠:寻找“极端”背后的共性 倾听普通人内心汹涌
文章图片

陈泗翰|陈晓楠:寻找“极端”背后的共性 倾听普通人内心汹涌
文章图片

乔任梁父母接受陈晓楠采访
被一百多封“狱外来信”打动
羊城晚报:《狱外来信》这一期节目很火爆 , 播出后续是什么样的?
陈晓楠:陈泗翰现在在北京的律所里实习 , 对生活寄予了很大希望 。 这期节目播出后 , 我们接到铺天盖地的反馈 , 都是在鼓励他 。 我们最开始跟他接触的时候 , 他刚从监狱假释出来 , 他的律师对他帮助非常大 。 那时 , 他和外界沟通的渠道非常少 , 现在到北京也能稍微开一些眼界 。 接下来的路 , 他还得自己摸索 , 我对他很有信心 。 他内心非常纯净 , 虽然看起来很羞涩 , 但总是淡淡笑着 。 他在节目中弹吉唱的《幸好我还有我们》非常点题 , 现场特别像一部残酷的青春电影 , 他那种干净的少年状态还在 。
羊城晚报:采访了他之后 , 你有何感受?
羊城晚报:他妈妈的欣慰从何而来?
陈晓楠:现在 , 大家可能离陈泗翰更近了 。 他不只是新闻中的符号 , 还是有血有肉的年轻人 。 没有青春的少年 , 现在终于走向社会 , 变为成年人 。 这段很特殊的经历给他带来了从黑暗中寻找人生光亮的能力 , 他说自己会带着这股力量走下去 。 这些东西大家都看到了 , 所以才会对他寄予那么大的期望、理解、欣赏 , 不只是同情 。
羊城晚报:当时有想过这期节目会引发这么大的轰动吗?
从个体身上挖掘时代话题
羊城晚报:为什么要做《和陌生人说话》?
羊城晚报:每一季的节目都有一个口号 , 有哪些指涉吗?
陈晓楠:万变不离其宗 , 口号指向我们要做的事 。 比如第一季的口号叫“连接孤独的陌生人” , 每个人都是单独来、单独走的 , 既然生而孤独 , 就让我们孤独在一起 。 有一季讲的是离奇与理解、他人和自己的关系 , 我也很喜欢 。 我们现在仍然在做这件事 , 比如本季的“直播村”故事 , 刚看到这条街的时候会觉得特别不可思议 , 他们用异乎寻常的手段在镜头前展现自己 , 但他们离奇和出位背后仍然是对家庭的担当、对孩子的责任、对亲人的感情 。
羊城晚报:如何理解本季的口号是“越平静 , 越汹涌”?
陈晓楠:也可以倒着说“越汹涌 , 越平静” 。 越是在极致而汹涌的故事里 , 我们越要用一种白描的、不下结论的、克制的风格去对待 。 对于“越平静 , 越汹涌” , 就像你走在大街上看到所有人的神情 , 也许并不是多么歇斯底里、欢欣鼓舞 , 但是你可以想象到 , 每个人在这个时代接受那么多的挑战和异变 , 我们内心的弹性会被撑得更大 , 每个人都怀揣了非常极致的人生故事 。 我们想听到他们内心的波涛汹涌 , 而将其用一种平静的方式讲述出来时 , 或许可以更加真实 , 也更有余味 。
羊城晚报:很多网友认为节目选择的采访对象都是少数派群体 , 可不可以理解成“和陌生人说话”就是“和少数派群体说话”呢?
羊城晚报:节目是否在寻找“极端”故事背后的人的共性?
羊城晚报:一些弹幕的发言依然对采访对象充满偏见 , 您如何看待这种不理解呢?
陈晓楠:尽我们的努力 , 多一分理解是一分 , 但不可能改变全世界 。 很多发弹幕的人也不一定真是不理解 , 可能只是用了一种简单化的表达凑个热闹 。 哪怕我多让一两个人停下来看了全片 , 就算尽到了我们的努力 。 事实上 , 我们看到了非常多超出预期的理解 , 让我觉得做这件事依然是有价值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