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文物新疆|家喻户晓的古典名著,现存最早手抄本竟出自这里

文物联接古今 , 文物印证历史 。 “文物新疆”旨在通过文博专家学者以现实笔法深入挖掘新疆出土文物、文物遗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 , 实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进程和新疆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充分阐释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 , 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 , 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 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
文物|文物新疆|家喻户晓的古典名著,现存最早手抄本竟出自这里
本文图片

《三国志?吴书?孙权传》抄本残页晋代吐鲁番安乐古城遗址出土
《三国演义》是家喻户晓的古典名著 , 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 , 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 作为一部元末明初的文学名著 , 根据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的《三国志》经过文学艺术加工而来 。 要想真正了解三国历史 , 还是要读一读《三国志》 。 现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的《三国志·吴书·孙权传》抄本残页 , 有研究者认为是现存最早的《三国志》手抄本 。
《三国志》手抄本纵23厘米 , 横72.6厘米 , 本卷为纸本 , 作乌丝栏 , 残存40行 , 墨书570余字 。 《三国志·吴书·孙权传》手抄本出土后 , 有关部门对其纸张的物理化学结构进行了检测和分析 , 测定这本《三国志》的抄写年代约为三国至东晋年间(公元265—420年间) , 而陈寿的《三国志》写于西晋年间(公元3世纪末叶) 。 从中不难看出 , 在魏晋时期中原和西域已经有了非常密切的交流 。 《三国志》成书后如此迅速地在西域出现手抄本 , 可见当时的文化传播速度之快超出了今人的想象 。
《三国志·吴书·孙权传》抄本残页是1965年1月10日在吐鲁番安乐古城南距苏公塔1公里一座佛塔遗址的陶瓮中发现的 , 瓮外有铁镞木箭20余支 , 瓮内有还有《妙法莲华经》等佛经残卷、桦树皮汉字文书、梵文贝叶两片和回鹘文字木简25枚和其它文物 。 学者仔细观察这里出土的《三国志·吴书·孙权传》和《妙法莲华经》残卷 , 发现两件文书的字体是一致的 , 不同于当时流行的隶书 , 被称之为“生经体” 。
“生经体”就是抄写佛经时使用的字体 , 也叫“抄经体” 。 佛教由印度传入西域 ,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西域和中原兴盛起来 , 佛经无疑是僧侣们研修佛教的重要课本 。 当时印刷术还未出现或者未被普遍使用 , 佛经的大量需求 , 使抄写经书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 而且在当时看来 , 写经、抄经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 如《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记载:“是故汝等闻此愿王 , 莫生疑念 , 应当谛受 , 受已能读 , 读已能诵 , 诵已能持 , 乃至书写为人说 。 是诸人等 , 于一念中所有行愿 , 皆得成就 。 所获福聚 , 无量无边 。 ”因而魏晋南北朝时期抄经之风日盛 , 有风靡之势 。 起初信奉佛经的百姓和佛教徒都可以抄佛经 , 后来由于佛经的需求量大 , 而且对抄经的质量要求较高 , 转而委托寺庙的僧侣来抄写 , 于是抄写佛经的“经生”在佛门形成了专门的行业 , 而抄经的字体也逐渐形成 , 称其为“经生体”或“抄经体” 。
《三国志·吴书·孙权传》抄本残页中内容记叙的是三国吴国国主孙权的传记 , 与佛教没有什么关系 , 那么 , 为什么当时的抄写者用“经生体”抄写《三国志》呢?有研究者推测 , 《三国志》这本史书传入西域高昌后(吐鲁番当时称为高昌) , 深受当地居民的喜爱 , 以至于佛寺的僧侣们在抄写佛经的同时 , 抽空抄写了《三国志》这本历史名著 。 这件文书用笔丰腆 , 字距紧密 , 使转灵活 , 富有动态 , 可见其书写速度较快 。 从吐鲁番安乐古城遗址出土的《三国志?吴书?孙权传》抄本残页中 , 可以领略到1500多年前吐鲁番居民书法艺术的风采 , 也展现了西域和中原地区紧密的文化交流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阿迪力·阿布力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