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累斯顿|战火就是灭顶之灾:我参与修复被二战摧毁的古城德累斯顿( 二 )


德累斯顿|战火就是灭顶之灾:我参与修复被二战摧毁的古城德累斯顿
本文图片

这类“碎片仓库” , 我当时去过四五个 , 还有很多我没去过的 。 德累斯顿就是这样完全靠找碎片、拼拼图的方式一点点地复建 。 实在找不到碎片的时候 , 再用新的石材补上去 , 最终的目标是把被炸之前原始的城市结构、建筑形态一模一样地重现出来 , 不作任何人为的改变 。
德累斯顿的修复是一个非常长期的工程 。 从上世纪50年代启动到80年代开始集中力量攻关 , 一直到2005年取得阶段性成果 , 大概有20年时间是非常集中地推进 , 到后面速度就慢慢缓下来了 。 因为越到后面 , 修复项目的难度就越大 , 对人力、物力的消耗也更大 。
所以 , 不是每个城市都有能力复制德累斯顿的做法 。 德累斯顿的古建筑修复项目有很强的政治背景 , 也有德国经济发展带来的财力支撑 。 强有力的政府和其他组织来主导是很重要的 , 经历了这么长的时间 , 德累斯顿的古建筑修复班底一直在很灵活地进行调配重组 , 保证项目能长期持续下去 。
德累斯顿|战火就是灭顶之灾:我参与修复被二战摧毁的古城德累斯顿
本文图片

第一财经:你认为德累斯顿的修复与当地的文化传统之间 , 是不是有比较深的关联?历史文化是支撑古建筑修复工程长期持续的动力之一吗?
翁尉颉:德累斯顿是我曾长时间留学生活的地方 , 对我来说有特别的意义 。 德国有很多让人喜欢的城市 , 但德累斯顿很深厚的文化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 非常强的本土文化才能让这样的古城立得住 , 不然任何所谓的修复都将是无本之木 , 是没有太大意义的 。
2020年初 , 我回了一趟德累斯顿 , 看到横跨易北河、连接新老城区的著名古桥——奥古斯特大桥正在进行修复 , 这也是近几年一系列修复项目里面最大的工程之一 , 这座大桥有300年的历史了(建于1727~1931年 , 重建于1907~1910年) 。 这个大项目完成之后 , 肯定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力 。 如果排除疫情影响 , 今年差不多能修完 。
在巴洛克时代 , 这座城市财力雄厚 , 萨克森王国大规模地建造城市 , 为它奠定了充实的家底 , 也使这里进一步成为财富聚集的地方 。 王家甚至从中国买了一棵树 , 运回来栽种到园林里 。 历史上的财富积累转化为了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 。
第一财经:特殊的历史经历是否对德累斯顿人的性格产生影响?在古建筑逐渐修复的过程中 , 当地居民是什么态度?
翁尉颉:现在的德累斯顿人 , 性格上比较有东德时代的烙印 。 比起柏林、汉堡这样的大城市 , 稍显凝重、闭塞一些 , 没有那么活泼、开放 。
有人认为德累斯顿的右翼势力比较强 , 以我所见并不是这样 。 在每年2月13日的德累斯顿大轰炸纪念日之后不久 , 就是右翼的游行活动日(2月19日) , 纳粹分子每年都会游行 , 但当地的左翼也会去亮明态度 , 彼此之间竞争激烈 。
重大的历史伤痛对德累斯顿人心态的影响很明显 , 但他们的心态也是很特别的 , 是孤例 。
德国是世界大战的发起者 , 最后战败 , 德累斯顿被盟军轰炸 , 战后德国领土被拆分 , 这样的案例在世界上其他地方并没有出现过 , 没有可以横向比较的参照物 。
直观地讲 , 我觉得二战对德国人的影响非常深 。 战后德国人没有了铁血宰相俾斯麦时期、一战前或二战前的那种精气神 。 表面上垂头丧气 , 心里暗暗不服 , 却又无力挣扎 , 非常矛盾 。
我在参与德累斯顿古建筑修复项目中 , 认识了很多居民 , 从他们身上能强烈地感受到这种特点 。 我讲两个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