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鹿素行所谓“圣学”的显著特征就是 , 否定朱熹建立的道统谱系 , 直接建立起从伏羲神农到自身的道统谱系 。 他在《圣教要录》中说道:
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十圣人 , 其德其知施天下 , 而万世被其泽 , 及周衰天生仲尼 , 自生民以来 , 未有盛于孔子也 。 孔子没而圣人之统殆尽 , 曾子子思孟子亦不可企望 。 汉唐之间 , 有欲当其任之徒 , 又于曾子子思孟子不可同口而谈之 。 及宋周程张邵相续而起 , 圣人之学 , 至此大变 , 学者阳儒阴异端也 , 道统之传 , 至宋竟泯没 , 况陆王之徒不足算 , 唯朱元晦大功圣经 , 然不得超出余流 。
在剥夺了从曾子到朱熹的道统资格后 , 山鹿素行进而借其弟子之口自封圣人道统的唯一真传:“圣人杳远 , 微言渐隐 。 汉唐宋明之学者诬世累惑 , 中华既然 , 况本朝乎?先生勃兴二千载之后 , 垂迹于本朝 , 崇周公孔子之道 , 初学圣学之纲领 。 ”道统在中华泯没 , 却在“本朝”——日本得到接续 , 这不仅意味着道统的东传 , 也可以根据“圣人之道=中华”的等式关系 , 认定中华的正统地位也当由日本继承 。 而且根据山鹿素行对宋明诸儒皆为“阳儒阴异端(佛教)”的批判 , 亦可以说 , 中华之文脉已被夷狄之学所占据 。 山鹿素行对朱子学的攻击 , 触怒了幕府当局 , 从而被发配赤穗 。 但在流配的十年间 , 山鹿素行不仅仍坚持己说 , 更是将圣人之道视为日本自神代以来的固有传统:“神武帝建洪基 , 绥靖帝至孝 , 崇神帝日慎一日 , 垂仁帝无所矫饰 , 景行帝雄谋 , 成务帝兢惕 , 皆是从乾灵之正德 , 绎大神之明教……是乃中州神圣之学原 , 著明于往古 , 而万世足以法之也 。 ”不过 , 此时他所谓圣人早已不是中华列圣 , 而是日本的“神皇序列” , 至于“三皇五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不过是与“中州往古之神圣其揆一也”的“外朝大圣” 。 至此 , 山鹿素行由中华道统的东传实现了日本道统的自立 , 进而实现了中华名号由中国到日本的转移 。 为了强调日本的中华地位 , 此后他一概以“外朝”指称中国 , 而“中朝”“中州”“中国”的名号为日本独享 。
在道统论的框架之下 , 山鹿素行建立起一套以中庸思想为基础的礼治主义华夷观 。 他认为 , 中华与夷狄的根本差异在于构成中华之人的阴阳五行之气符合“中庸之道” , 从而使中华之人具备认知“中庸之道”的“性心知识” , 因而可以节制情欲以成圣人礼教:“人禀二五之中 , 身生中国 , 其情欲虽过溢 , 其知识足随圣教 , 其齐禀能通中和 。 故圣人出、明教行 , 人人自安其俗 。 ”与之相对 , 构成夷狄的五行之气“偏而不均” , 使得夷狄只知饮食情欲 , 无法体认“中庸之道” , 不过是比禽兽略高一等的存在:“华者中国本朝中华之地也 , 夷者四方之戎狄也 。 同是人而有中华夷狄之别者 , 因天地之气相偏而不均 , 其人(即夷狄之人——引者注)不知天地之常经 , 不纠人伦之纲纪 , 唯专饮食情欲衣暖而已 , 其本如豺狼 , 是以号之夷狄 , 禽兽之一等上也 。 ”礼是“中庸之道”的外在形式 , 是节制人之情欲的制度规范 , 即“凡直情径行者 , 戎狄之所致也 。 情欲既溢 , 不耻不顾 , 利己好捷径而不及他者 , 皆礼之不行也 , 圣人之教 , 以礼以义 , 是所以令他异禽兽戎狄也” 。 因此 , 是否以礼治国便成为区别中华与夷狄、人类与禽兽的核心标尺——“人之为人 , 本朝之为中华 , 由此礼也 。 夷狄亦人而其国亦治 , 禽兽亦物 , 而其群亦类 , 然所以为其夷狄也 , 为其禽兽也 , 不由礼而行也 。 人而无礼 , 则不异于禽兽 , 中华而无礼 , 则不异于夷狄” 。 需要注意的是 , 以往研究成果大多将山鹿素行的礼治主义视为一种“文化优越论” 。 中国的“中华思想”确实偏重于文化因素 , 但山鹿素行对礼治的强调 , 则将重点延伸至国家治理 。 如“以力服他 , 不服便斗争 , 毙而止 , 是禽兽戎狄之道也”;“犹以力争 , 欲利国利家利身 , 上下交征 , 弑君无父 , 不夺不厌 , 其势同夷狄 , 其极如禽兽相食 。 圣人设教节其情欲……如此乃家齐国治天下平也” 。 所以 , 他的礼治主义华夷观本质上是一种政治论 , 他将华夷区别的核心标识由“礼教”导向“礼治” , 最终定格在国家秩序的治乱之分 。
- 大海|画在木头上的精美画作,山脉、大海,质朴气息扑面而来
- 彭山区|四川彭山首次发现!已出土遗物622件
- 翡翠|翡翠原料有山料、半山半水料以及水石的区别
- 深圳市|2003年,深圳12名求职少女失踪,数日后荒山发现12具面部剥离女尸
- 山西|生生不息儿女河
- 青未了|青未了|滑溜散文:大寨山上“吹牛洞”
- 海子|日常书·山言两语|不知为不知
- |【洞庭作家】彭盼兮/山城春雨
- |凉山彝族服饰:穿在身上的历史
- |山东手造|德州漆画:古典与潮流兼得,千年大漆绽放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