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生生不息儿女河

山西|生生不息儿女河
本文图片

儿子小时候总是喜欢问一个又一个的问题 , 而我也总是不厌其烦地解答 。 诸如 , “妈妈 , 我们为什么喜欢吃醋呀?”“因为我们是山西人呀!”“妈妈 , 我们的皮肤为什么是黄色的呢?”“因为我们老家有条河叫黄河呀!”“黄河在哪里呀?”“黄河在中国 , 在山西 , 在忻州 。 姥爷姥姥和他们的姥爷姥姥一直生活的地方 , 有一条长长的河 , 叫黄河 , 是母亲河 。 ”“哦!妈妈 , 我知道了 , 黄河是母亲河 , 我们就是黄河的儿女了吧!”
父亲的家谱在经年的战乱中已然不存 , 但是口口相传下来的是我们的祖先在500年前曾经生活在河南黄河岸边 。 由于黄河洪水泛滥 , 常遭水患 。 据说在明朝年间 , 遭遇了一场罕见的大水灾之后 , 祖先们便拖家带口 , 渡过黄河 , 北上山西 , 远离水患 。 最终选择了距离太阳和蓝天更近的太行山 , 选择了黎城 。 我从字面的意思揣想黎城即黎明之城 , 估计这带给了先人们无限的曙光和希望 , 或许也带给他们更多的温暖和更辽阔的眼界 。 追本溯源 , 我们是真正来自于黄河的儿女 , 是母亲河的子孙 。
母亲的故乡是山西忻州 , 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的发源地 。
汾河流经山西省的忻州市、太原市、吕梁市、晋中市、临汾市、运城市6市的29县(区) , 全长713公里 , 在万荣县荣河镇庙前村汇入黄河 。 汾河是山西省的第一大河 , 可称为三晋大地的母亲河 。
出自唐代山西绛县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 , 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 , 更上一层楼 。 从小耳熟能详的诗词 。 那年 , 在墨西哥湾咸湿的海风里 , 我和6岁的儿子一起背诵 。 “妈妈 , 这是什么意思啊?”我告诉儿子 , 这首诗的意思是: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 若想欣赏千里之外的风光景物 , 就要登上更高一层楼 。 我的本意是教育儿子努力学习 , 才会成绩优秀 。 可儿子直接忽略我的教导 , 反而刨根问底地对黄河感兴趣 。 于是我便对他讲了姥爷家族几百年前的黄河迁移 , 姥姥家的汾河之源 , 以及汾河和黄河的母子关系 。 潜移默化地 , 儿子逐渐知道自己来自于黄河的土地 。 更有意思的是有一次与儿子谈论家乡的黄土高原 , 儿子突然恍然大悟般说:“妈妈 , 我明白了 , 我们的老家在黄土高原上 , 又在黄河边 , 黄土黄河 , 都是黄的 , 所以我们的皮肤才是黄色的呀!”说完又求知欲极强地念叨了一句:“只是不知道是黄河的水把土地变成了黄色的呢 , 还是因为黄土地的土把河水染成了黄色的?”
为了解答儿子的问题 , 我特意上网查找答案 , 根据百度解释:古代的黄河 , 河面宽阔 , 水量充沛 , 水流清澈 , 那时 , 它的名字并不叫黄河 。 我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中称黄河为“河” , 最早的地理书《山海经》中称黄河为“河水” , 《汉书·西域传》中称“中国河” , 《尚书》中称“九河” , 《史记》中称“大河” 。 到了西汉 , 由于河水中的泥沙含量增多 , 有人称它为“浊河”或“黄河” , 但未被普遍认可 , 直到唐宋时期 , 黄河这一名称才被广泛使用 。由此可见 , 黄河之称的来源确实与黄土地的泥沙相关 。
黄河之所以被称为母亲河 , 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 。 无论是父亲的家谱中在大明王朝惧怕了黄河水患的祖先 , 还是一直生活在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源头的母亲的祖先 , 祖祖辈辈都是喝黄河的水长大的炎黄子孙 。 所谓母亲河 , 就是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祖先生命的河水 , 而我们就是传承到了21世纪的黄河的又一代子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