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想起绿皮车上那白色搪瓷杯

想起绿皮车上那白色搪瓷杯
上海|想起绿皮车上那白色搪瓷杯
文章图片

漫画:崔泓
文 | 刘 放
我认识他 , 自然也是偶然 。 那是个采风活动 , 在四川青神县 , 我们的组长是诗人舒婷 。 前来接机的有县委宣传部长 , 有县文联主席 , 还有就是这位仁兄 , 其时职位为县旅游局局长 。 一上他们的车 , 这位胖嘟嘟的邵局长就滔滔不绝介绍青神的丝绸文化 , 称之为古老丝绸之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 偏偏舒婷顶真 , 说此地出丝绸没有问题 , 但与丝路有什么干系?可能有些牵强 , 还是不八卦为好 。 邵局咧嘴嘿嘿一笑 , 从李白的“蚕丛及鱼凫 , 开国何茫然”说起 , 又以西南茶马古道为佐证 , 说得舒诗人一愣一愣的 , 点头认可 。 后来 , 她干脆成了小迷妹 , 与她一开始不以为然的人兴致勃勃探讨起来 。 周围人皆笑而不语 。
此邵局有关小说、电影、表演的点评都很在行 , 明显带有“三栖”属性 。 而且彼此贯通 , 极富感染力 , 但又绝非满嘴跑火车之辈 。 这从他说及一次乘火车的路遇可以明证 。
1979年 , 他从天府之国考上赣东北的上饶师专 , 每年寒暑假的火车都要路过上海 。 那列车的颜色和车次都铭心难忘 , 绿皮车厢 , 91次 , 往返重庆和上海 。 一次 , 坐在他小茶桌对面的中年夫妇 , 话中带“阿拉” , 而且小茶桌上的一只白色搪瓷杯子壁上有“先进工作者 , 上海邮电局”字样 , 明白无误透露了诸多信息 。 他们是当年插队江西的知青 , 返城后一切见好起来 , 业余还都在上夜大 。 大约是见到他们当年挥洒青春之地的大学生 , 联想到自己青葱岁月 , 兴奋不已 , 仿佛是故人相见 , 非常乐意与之交流 。
邵指着崭新的杯子说 , 恭喜啊 , 刚获得了先进 。 被恭喜的男主人忙摆手 , 说 , 此乃家主婆的功劳 。 人家插孔功夫一流 , 想不得先进也难 。
“插孔?”邵不懂 。 待人家告知是总机接线员 , 才长长“哦”了一声 。 根据描述 , 在他的眼前闪现一个马蜂窝 。 这个上海邮电局的总机接线员的面前多达683只孔 , 她居然能熟练到闭眼不怎么插错 , 算得上行业状元的范例 , 让人大开眼界 。 “其实也是有瑕疵的 , 她全年下来插错忒三次 。 这个插错可是一次也不行的啊 , 对?错一次就是‘出轨’ 。 ”他端起小茶桌上的杯子 , 略带夸张地咕了一大口凉茶 , 继续说:“你阿嫂干的这个总机接线工作 , 外人看起来轻松 , 其实不容易 。 比十字路口的交警指挥汽车分流难度大多了!上海南京路那些闹猛的商业街 , 人太多 , 横过马路建起了天桥 。 以后 , 汽车通行密集的地方 , 还要建立体交叉桥 , 让汽车分层畅通无阻 。 那看看阿拉屋里的这个接线员 , 她不也是一座这个通话的立体交叉桥吗?建设大上海 , 绝对的有功之臣 。 ”
女主人接过老公的茶杯 , 对邵说:“大学生要学学上海的男人 , 都很会疼自己家主婆的 , 他们外头工作做好 , 回到家做饭汏碗汏衣裳 , 都包了 。 你们四川的男人也顾家的 。 但再顾家 , 能够帮自己家主婆做夜大的作业吗?所以 , 拿到这个茶杯 , 老公的功劳有一大半!”
40年后再回看这只茶杯 , 简直形同文物 。 但那个时代 , 还真是上进努力阶层的标配 。 如今 , 官至局长的人一看到搪瓷杯子 , 就想起车上遇见的那对上海夫妻 。 有时 , 走在青神的岷江边 , 他也会想到这长江支流与干流汇合后 , 最后流经入海口的那座大城市 , 他都想借东流水捎带一声问候 。 问候一家人 , 也问候一座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