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台作家”杨本芬的创作 , 是退休之后从厨房里开始的 。 在洗菜沥水的间隙、在等汤滚沸的空档 , 她随时坐下来 , 在灶台边写下几行字 。
80岁后 , 杨本芬连续出版了三本书 , 她写道:“人到晚年 , 我却像一趟踏上征途的列车 , 一种前所未有的动力推着我轰隆轰隆向前赶去 。 ”
本文图片
“不记下来 , 妈妈就消失了”
杨本芬生活在江西南昌 , 从2003年起开始写作 。 那年杨本芬的母亲梁秋芳突然离世 , 写作成了当时63岁的杨本芬疗愈痛苦的方式 。 “不把妈妈记下来 , 她就消失了 。 ”
一边是家人热气腾腾的烟火生活 , 一边是记忆里汹涌而至的往时回忆 , 在家里的任何角落、任何闲暇片刻 , 杨本芬都能提笔写作 。 水渍、油渍 , 随手写满的稿纸沾满了生活气息 。
本文图片
杨本芬的母亲梁秋芳出生于1914年 , 当过村小教师、也曾靠乞讨度日 , 经历了少年丧父、中年丧夫、晚年丧子的无尽辛酸 。
作为家里长女 , 杨本芬从小为母亲分担家务 , 听妈妈讲过去的事情 , 那些故事深深地刻在杨本芬心间 。
杨本芬以《一个真实的故事》为题 , 开始写作母亲的故事 , 创作持续一段时间后 , 被当时在杂志社任编辑的女儿章红意外发现了 。 她十分惊讶于母亲用文字讲故事的能力 , 被母亲文字中生活的质感打动 。
本文图片
△杨本芬与母亲
2009年 , 章红以《妈妈的回忆录》为题 , 将母亲的文章发到网络论坛上 , 没想到引发了很多读者的共情 。 有网友评论 , 从杨本芬的故事中 , 看到了那个年代自己父母的影子 。
十多年来 , 时常有人联系母女俩 , 想把这个故事出版成书 。 但素人创作者、普通人的生平纪事 , 这样的作品市场并不看好 。
几经波折 , 直到2020年 , 杨本芬的第一本书《秋园》才终于问世 。 书中讲述了一位母亲为了家庭在苦难中挣扎求生的故事 , 展现了历史变革中无数普通中国人的坚韧与美好 。
本文图片
书中杨本芬这样写道:“这是一颗露珠的记忆 , 微小、脆弱 , 但在破灭之前 , 那也是闪耀着晶亮光芒的 , 是一个完整的宇宙 。 ”
本文图片
2020年 , 《秋园》一经出版广受好评 , 一年内接连加印14次、销售8万多册 。 到今年2月份 , 杨本芬已经连续出版了《秋园》《浮木》《我本芬芳》三本书 。
日子很苦 , 但有书就行
杨本芬的一生都在不停奔波 , 种田、挖草药、当工人、从事汽车运输工作……与文艺创作相去甚远 。 她为什么能提笔写出这么多受读者欢迎的作品呢?
答案 , 就是阅读 。 杨本芬说 , 自己一生对书本有着最质朴的敬畏与渴望 , 这一点深受母亲的影响 。
本文图片
在家庭窘迫到出门乞讨的情况下 , 母亲依然坚持让杨本芬上学 , 17岁那年 , 杨本芬考上了岳阳工业学校 。
进入学校的杨本芬对读书十分痴迷 , 对她来说 , 日子很苦 , 但是有书就行 。 “在被子里 , 拿手电筒照着看 , 没有打过瞌睡 , 天亮了我都不知道 。 这个需要和生存一样 , 那么苦 , 我还是喜欢读书 。 ”
- 广东省|广东男子户外野钓,在岸边偶遇了1条大货,直接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 杨过|神雕后传:郭靖人头落地,杨过断了双腿,三个老婆守候在杨过身边
- 金庸|金庸写作时很有气息,作者的气血支撑度,将决定作品的饱满度和新奇度
- 艺术家|高手就是每根边缘线,都处理的丰富有变化
- 边界|人气艺术家Coco Capitán首展将揭幕,艺仓美术馆馆长余光照:不断探索和拓展艺术的边界
- 光照|人气艺术家Coco Capitán首展将揭幕,艺仓美术馆馆长余光照:不断探索和拓展艺术的边界
- 上海|宋希於|边角谈:“题了一首廖莹中字,没有古本可对的呀”
- 陈崇正|陈崇正:?我所理解的新南方写作
- |职场小人难防,如何判断身边人是不是小人,看这3方面,立即现形
- 属狗|好运挡不住,纷纷来到属狗人身边,助推他们取得非凡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