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里的中国|《符号里的中国》—读书笔记导图分享

本文字数4404 , 预计阅读时间13分钟 。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符号里的中国》 。
作者赵运涛 , 笔名赵九九 , 北京师范大学古典文献学博士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文学院教师、文学系主任 。 在学校开设了“先秦文献精讲”“中国文学与文化”“《论语》品读”“传统文化中的博物学”等课程 。 其中 , “《论语》品读”“传统文化中的博物学”被评为校精品课程 。 著有《符号里的中国》《点读唐传奇》等 。
人是“符号的动物” , “所有文化形式都是符号形式” 。 古人给我们留下了不计其数的富有象征意味和审美价值的符号 。 本书选取传世文献、考古发掘和民间信仰中最能代表中国的100多个符号 , 如龙、凤、鸿蒙、祝融、太极图、八卦图、河图洛书、三星堆“太阳—神鸟—神人—神树”等 , 分为祥瑞、守护、神圣、人文四辑 , 对每个符号的生成过程、发展流变、现今影响、寓意与应用作了细致的考辨 , 辅以近300幅彩图 , 将文化中国的来龙去脉与核心精神娓娓道来 。 懂得了符号里的中国 , 无论是文化寻根、文博旅游 , 还是日常审美 , 都会是充满趣味的人文之旅 。
本书提到 , 演化是符号的重要特征 , 符号的演化方式有两种 , 一种是“错讹” , 人们有意无意地造成一些错误;一种是“错位” , 一些符号在神圣化、世俗化、本土化过程中发生的演化 。 符号的使用场景主要有四类:纳福求吉、辟邪禳灾、彰显地位与权力 , 以及生存与繁衍 。
1
符号的演化方式
前面我们说了 , 符号的演化方式有两种 , 一种是“错讹” , 人们有意无意地造成一些错误;一种是“错位” , 一些符号在神圣化、世俗化、本土化过程中发生的演化 。
1、错讹
那么“错讹”怎么影响符号的生成和发展?“错讹” , 顾名思义就是符号在形成过程出现了错误 , 背离了原来的情况 。 有的“错讹”是积非成是 , 也就是说 , 最初人们不知道出错了 , 结果文化符号以错误形态延续下去 。
比如 , “八仙” , 在民间传说中 , “八仙”济贫救弱、不畏权势 , 深受民众喜欢 。 但作者在书中提到 , “八仙”中至少有两位的名字存在错讹 。 一位是梳着双丫髻、挺着大肚子、手摇芭蕉扇的汉钟离 。
汉钟离人物原型是唐代或五代时期的钟离权 。 《宣和年谱》记载“天下都散汉钟离权” , 意思是“我钟离权乃是天下最大闲散之人” , 由于古代没有标点符号 , 人们断句断错了 , 把“汉”和后面的“钟离”连起来 , 结果把人家的名字误读为汉钟离 。 之后 , 人们就这个错误的名字继续找补 , 说汉钟离是东汉末年的一位大将军 , 因兵败而躲入终南山 , 被铁拐李点化后成仙 。
“八仙”中还有一位是倒骑毛驴的“张果老” , 他的名字也有错讹 。 所谓的“张果老”本名张果 。 他是史书记载的真实历史人物 , 生活在唐朝 。 由于张果年纪很大 , 人们就在他的名字后加了一个“老”字 , 用来表示尊敬 , 结果有人误以为“张果老”就是他的本名 。
再比如 , 作者经考证得出 , “狗咬吕洞宾” , 并不是真有一只狗去咬吕洞宾 , “苟杳”是个人名 , “苟”是姓 , “苟“杳”是名 。 相传 , 苟杳和吕洞宾是一对好朋友 , 他们都为对方做了一件好事 , 但没有声张 , 结果互相误解 , 以为对方做了对不起自己的事 , 后来真相大白 , 双方重归于好 。 本来是一场美好的误会 , 结果以讹传讹 , 变成了“狗咬吕洞宾 , 不识好人心” 。
大多数符号在形成演化时出现的“错讹” , 其实是人们有意为之的 。 中国文化中有很多动植物被当作吉祥符号 , 这些符号的吉祥寓意 , 大多是依靠联想思维而故意形成的“错讹”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