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王玉珏:点燃寻常生活 去以心发现心( 二 )


“生活是多么广阔”
在宏大叙事盛行的时代 , 王玉珏有极其独特的个人艺术面目 , 这离不开她在创作中所倾注的满腔情感 。 王玉珏的代表作《冉冉》极简洁地刻画了一个可爱的小婴儿 , 模特是她两个多月大时的儿子 , 寄托了她对因工作忙碌而无暇照顾孩子的内疚 。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 画坛的创作主题不少是伤痕故事 , 生性乐观的王玉珏却不愿沉迷在伤痛中 , “我就是想让人们感受到美好 , 感受到冉冉升起的希望 。 ”
在王玉珏画室的陈设中 , 很多物件都与儿子有关 。 墙上挂着儿子为母亲作的题为“长乐万岁”的书法作品、儿子画的花鸟写意画 , 以及《冉冉》的海报等 。 足以窥见她作为职业画家同时又是母亲的柔软一面 。
王玉珏曾说:“那个时候我们深入生活 , 和老百姓、农民建立情谊 , 那真正是从生活中感受到了这些东西 , 才能画出来 。 ”当年附中的入学面试曾要求朗诵一首诗 , 王玉珏选择了中学课本上何其芳的那首《生活是多么广阔》:
“去过极寻常的日子 , 去在平凡的事物中睁大你的眼睛 , 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 , 去以心发现心 。
生活是多么广阔 。 生活又是多么芬芳 。 凡是有生活的地方 , 就有快乐和宝藏 。 ”
在多年以后的个展座谈会上 , 80岁的王玉珏说 , 这首诗是她艺术和为人的写照 。
艺谈:

羊城晚报:《山村医生》是您早期的代表作 , 它的创作背景是怎样的?
王玉珏:在毕业创作的时候 , 我去当时的中山县国营平沙机械农场体验生活 。 农场环境非常恶劣 , 知青们要在海水冲击出来的海藻、泥潭里 , 挖泥、筑坝、围垦 , 向海洋要良田 。 我跟他们一起挤在茅草棚里 , 一个人大概占不到一米宽的位置 , 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 。
他们劳动回来 , 手脚经常被刮伤 , 也只能到小河沟里洗一洗 , 然后自己再想办法用棉签和药水擦擦 , 条件非常艰苦 。
我感到农村太需要医生了 , 回来创作了两张画:《农场新兵》和《山村医生》 。 后者画的是女知青为自己医治伤口的场景 , 起初我命名为《乡村卫生员》 , 农村真的是没有医生 。 后来老师认为这张画很有南方的味道 , 改叫了《山村医生》 。
羊城晚报:《山村医生》后来引起广泛注意 , 今天看来它的成功之处在哪里?
王玉珏:我们这一届1964年毕业 , 毕业生作品都上北京展览 , 《山村医生》得到了非常好的评价 。 不仅广东的报纸杂志登了这张画 , 《人民日报》《人民画报》等杂志刊物都发表了这张画 。 一直到1966年 , 国家才提出了“赤脚医生”的概念 , 动员医生们到农村去服务 。
以前的工笔画从头到脚都是工整的线条 , 但是我要体现现代人的生活 , 就要把他们的生活气息和劳动中的精神面貌表现出来 。 所以画的时候 , 我用非常工整的线条来画人物的面部、手部等主要部分 , 到衣服和其他的地方则放开一些 , 让画面更加轻松 。 这种画法得到了专家们的认可 , 被认为是工笔画的一种创新 。

羊城晚报:评论家将“南方美感”总结为您人物画的重要特点 。 您如何理解“南方美感”?
王玉珏:我是关山月、黎雄才先生的学生 , 他们对画画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 。 严格是前提 , 但也不能把画画死了 。 我画的既要是工笔画 , 又要富有现代气息 , 这才有自己的风格和面貌 。 我每年都下乡去广东的农村体验生活 , 画的人物 , 不管男女老少 , 都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典型的劳动人民形象 。 所以他们就认为我的画有一种“南方美感”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