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者有不同的功能
看文学作品的人 , 不少会有这样的一个观念:能读懂原文的 , 尽量去读原文 , 不要去看别人的译作 。 对此 , 李继宏认为这样的见解 , 是值得商榷的 , “现在抖音上有很多外国博主会说普通话 , 普通话比我说得还顺 。 外国博主不但可以说一口流利普通话 , 也可以看汉字文章 , 这是不是意味着他们可以直接看汉文的原著不看翻译家翻译的东西呢?我想未必 , 你拿一本《庄子》给他们看他们未必看得懂 。 同样的道理 , 一个人学了好几年日语 , 通过了日语大学最高等级的考试 , 但他看原文不如看林老师译文获益大 。 因为林老师把书背后没有体现的东西翻译出来 。 同样的道理 , 我不认为读英语八级的人看原文 , 就一定会比看我译本《傲慢与偏见》理解得要好 。 原著是原著 , 译著是译著 。 二者有不同的功能和命运 , 不一定你看原著就能比看译著获得更多的东西 。 两者可以相互补充 , 也可以为读者节省时间 。 福克纳的作品里面有很多细节的东西 , 连大学教授都搞不清楚 , 你看译本 , 译者做了很多研究你一看可以看清楚 , 能给你节省很多时间 。 ”
林少华谈到村上春树的小说风格、文体为什么独特 , 为什么跟其日本当代同行作家都不一样?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村上春树自己也是一位文学翻译 , 他不止译了菲茨杰拉德 , 还译过雷蒙德·卡佛很多书 , 还有《漫长的告别》等等 。 “他翻译过在外文与母语日语之间的缓冲地带发现了一个新东西 , 那个新东西促成了他新的文体 , 新的文体往往是两种语言 , 通过翻译或者通过读翻译产生的新元素发酵形成的新文体 。 中国作家能够成为文体家大体都是懂外语的人 , 鲁迅、梁实秋、林语堂、钱钟书、张爱玲 , 都是懂外语后来成为文体家 。 从两种语言的夹缝中 , 或者两种语言的陌生美和成熟美之间不断发酵 , 有了一种化学反应 。 ”
做文学翻译本质上是一种文学写作
不是外语水平很高就一定能翻译出好作品
在不少读者心目中 , 林少华翻译村上春树的译作 , 文笔流畅清新 , 文学性较强 , 带有独特的“林氏味道” 。 但也有人会认为 , 翻译还是尽量照原文如实翻译 。 谁是谁非 , 来听听林少华自己对文学翻译的见解 , 可能会有启发 。
林少华首先提到 , 跟做科技翻译或者商务翻译等实用性翻译不同 , 做文学翻译本质上是一种文学写作 。 文学翻译本质上是用自己的母语所进行的一种特殊文学写作 。 文学活动是需要足够的文学悟性才能做好 。 “世界上没有人会认为 , 会母语的人就一定能用母语写诗 , 写小说 , 写散文 。 但却不少人认为 , 只要会外语就能搞文学翻译 , 其实这纯属误解 。 请这样问问自己 , 你掌握的是日常性的母语汉语还是文学性母语?你掌握是日常性外语还是文学性外语?对多数人来说 , 这二者之间的距离 , 恐怕都不亚于从长白山到武夷山 。 不说别人 , 就算我们这些教授能用汉语写好文章的又有几个?”
有的文学翻译 , 每个词每个句子可能无比正确 , 但神采全无 。 林少华认为 , “不是因为别的 , 就是因为译者缺少文学悟性 , 而悟性或者灵性这个东西 , 在所有的翻译要素中只占1% , 而这1%却有点豆成兵的作用 。 好比做豆腐 , 有着一点卤水豆浆很快就会成为白嫩嫩的豆腐块 , 没有一点点卤水豆浆永远是一锅液体 , 如果你说我就喜欢豆浆不喜欢豆腐 , 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 ”
37岁翻译的《挪威的森林》
67岁的林少华自认不适合重新翻译
除了文学悟性 , 作出一流的翻译 , 可能还需要译者和作者之间有一个生命的契合 。 李继宏在大学时代读过林少华翻译的《挪威的森林》 , 如今20后再重读 , 还是莫名的感动 , 写得真好 。 “后来我在想 , 林老师怎么翻译得这么好 , 除了语言功底 , 灵性跟悟性之外 , 还有一点是:村上春树是在37岁写了《挪威的森林》 。 这个小说里开头 , 主角说他自己是37岁 。 林老师译这本书的时候 , 恰恰也是37岁 。 我想 , 这就利于林老师很好地把握小说主角从青年到中年过渡时期的阶段 。 ”
- 翡翠|1960年的枣红一角纸币,收藏价值怎么样呢?
- 眼光|不在乎他人眼光,我把 30 岁的人生过成了一篇爽文
- 求职|年轻人的大厂梦,成为求职私教的财富密码
- 翻译|北大教授分析:未来10年这3类职业或将消失,注意发展需求
- 滑雪|“敬业福”其实具体指什么福?职场中的福利待遇最优配置是什么?
- 招聘|只招录一两个的公务员岗位可以报考吗?
- 李说一|李说一出联之天高云淡纵马驰骋的上联“野阔风轻宜纵马”,下联如何更经典?
- 哀悼|东航事故七日祭:尊重生命是哀悼逝者的应有之义
- 上坡路|“能在大年初一提分手的人,不值得你掉一滴泪” 他们的父母给的人生智慧
- |同舟共济抗疫情:著名画家笔下的“金小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