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符|大同城里度过的旧时光

我的父母是最平凡不过的普通人 , 粗茶淡饭把我们弟兄一个个拉扯长大 , 没有刻意地栽培 , 没有过多地宠溺 。 平头百姓的生活就是在柴米油盐 , 布帛菽粟里过了一天又一天 , 守了一年又一年 。
还记得小时候跟着妈妈去九章号(大同绸布老店)扯布料 , 在那时不需要顾客自己去收银台交款 。 售货员开好票连同钱款和布票用铁夹子夹住 , 一甩手嗖一下顺着铁丝就送到了收银台 , 那边收了款 , 盖了章 , 连同票据和找零又一甩手 , 铁夹子顺着另一根铁丝嗖一下又回到了售货员这边 。 铁夹子飞来飞去在小孩儿的眼里很是神奇 , 也煞是好看 。 扯好的布料用草纸裹住 , 再拿纸绳系好 。 早些年间没有什么购物袋、手提袋、塑料袋之类的东西 。 男人们用布口袋 , 女人们用包袱皮 , 有时干脆撩起大襟兜着 。
老大同人把买布叫做扯布 , 这个不难理解 。 售货员量好尺寸剪开一个口子 , 两手一扽撕开 , 这比用剪刀裁开的还要齐整些 。 把买肉叫割肉 , 把买粮叫领粮都讲得通 , 自不必多叙 。 可是把买煤称作挂炭 , 就有些蒙圈了 。 具体是哪个挂 , 有待商榷 。
【马符|大同城里度过的旧时光】大同城最久负盛名的老字号糕点铺是大东街坐南朝北的“积德钰” , 后改名为“积德益” 。 到现在 , 分店达数家 。 它家的槽子糕是最具特色的老大同食品之一 , 改良后加入了芝麻和核桃仁 , 老少皆宜 。
印象中称好的糕点码得四四方方 , 用草纸包着 。 上面压上一张印有喜庆图案的红色油纸 , 纸绳打十字捆扎结实 , 是那时走亲访友的首选 。 妈妈生我坐月子 , 二妗妗带着表哥来看望 。 买了一包大饼干、一包桃酥、一包红糖俗称三色礼 。 表哥哭闹着不肯撒手 , 走时把那包桃酥还带走了 。
自行车在过去是重要的交通工具 , 永久、凤凰、飞鸽是最主流的三个品牌 , 结婚时的三大件就包括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 。
那个年代买猪肉是越肥越好 , 隔三差五还要买一些猪大油 , 炼完油剩下的油渣再加上些白菜 , 剁碎了做包子就算是改善伙食了 。
年少时吃过的西红柿又沙又甜 , 用手一掰很容易就分成两半 , 一点不拖泥带水 。 红瓤开胃 , 黄瓤酸爽 。 黄瓜洗干净扔进水缸里 , 捞出来吃时那叫一个清脆可口 。 胡萝卜个头儿不大 , 红里透着些许黑 , 生吃也很好 。 听说它产量低 , 农民种得少 , 如今菜市场难得一见了 。
我家的日子在妈妈的操持下 , 过得热气腾腾 , 蒸蒸日上 , 是院子里第一家买洗衣机的 , 住在隔壁的于婶看过后称道:洗起衣服翻江倒海的真稀罕 。
院子里有一家很早就买了一台十二英寸的黑白电视机 , 这在当时是屈指可数了 。 我那时每天吃过晚饭几乎都去他家里看电视 , 快到子夜时人家都已经睡着了 , 我坐在小板凳上兴趣盎然不肯离开 。 两年后我家买了一台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机 , 反而没那么痴迷了 。
妈妈把我们整理得干净利落 , 不落人后 。 每个孩子的生日妈妈都记得真切 , 头一天必定吃长寿面 , 再忙也要给做油炸糕 。
两三个月买上一副羊下水 , 羊肝子羊肺子洗了又洗 , 淘了又淘 , 在妈妈的烹饪下变成美味佳肴 。
端午节蒸凉糕、编马符 , 五月初一赶在天亮前就要把马符和艾草一起贴在门头上 。 妈妈还给我们每个人手腕和脚腕都戴上用五色线拧成的端午绳 , 让我们用艾草浸泡过的水洗漱 , 她说这样一来就更招人喜爱了 。
中元节蒸面人 , 从门框上的旧对联上撕下一小块红纸放在水碗里 , 取红颜色点在面人的额头上 , 面人立马有了生命 , 有了笑容 。 绿豆做它的眼睛 , 火柴头是它的耳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