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苏轼在杭州为好友饯行,一连写下三首送别词( 二 )


本文图片

苏轼这首词虽是官场中的饯行之作 , 但并非虚和应景 , 而是从心间流出的真情 , 因为情真 , 所以意切 。 上片前两句极写杭州有美堂的形胜 , 也即湖山满眼、一望千里的壮观 。
后两句反映了词人此时此刻的心情:朋友此去 , 何时方能重回杭州?何时方能杯酒遣怀?他的惜别深情是由于他们志同道合 , 陈襄因批评王安石和“论青苗法不便” , 被贬出知陈州、杭州 。 然而他不以迁谪为意 , 在杭州任上 , 励精图治 , 一心为民 。
苏轼|苏轼在杭州为好友饯行,一连写下三首送别词
本文图片

而苏轼也因反对王安石变法 , 自请外任 , 来到杭州 , 他们共事的两年多过程中 , 能协调一致 , 组织治蝗 , 赈济饥民 , 浚治杭州六井 , 兴办学校 , 提拔文学后进 。 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 确实做了不少有益于人民的事 , 在共事的过程中 , 他们也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
下片是词人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对杭州繁华景象进行了描写 。 词人放眼望去 , 沙河塘里两岸华灯初上 , 从江上传来的曲调正是唐代流行的歌曲《水调》 , 他由此而想到杜牧笔下的十里扬州 , 并把它与杭州景物联系起来 。
【苏轼|苏轼在杭州为好友饯行,一连写下三首送别词】直到宋代 , 《水调》仍风行民间 , 这种曲调旋律伤感 , 于此时听来 , 更增添离怀别思 。 离思是一种抽象的思绪 , 能感觉到 , 却看不见 , 摸不着 , 对它本身作具体描摹很困难 。 词人借助华灯和悲歌 , 既写出环境 , 又写出心境 , 极见功力之深 。
苏轼|苏轼在杭州为好友饯行,一连写下三首送别词
本文图片

结尾两句 , 苏轼借“碧琉璃”喻指江水的碧绿清澈 , 生动形象地形容了有美堂前水月交辉、碧光如镜的夜景:当夜深风静我们扶醉欲归时 , 只见在一轮明月的映照下 , 钱塘江水澄澈得像碧色琉璃 。
行文至此 , 词人的感情同满江明月、万顷碧光凝成一片 , 仿佛暂时忘掉了适才的宴饮和世间的纷扰 , 而进入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境界 。 在词中 , 明澈如镜、温婉静谧的江月 , 象征友人高洁的品质 , 也象征他们友情的纯洁深挚 。
此词以美的意象 , 给人以极高的艺术享受 。 词中美好蕴藉的意象 , 是作者的感情与外界景物发生交流而形成的 , 是词人自我情感的象征;那千里湖山 , 那一江明月 , 是词人心灵深处缕缕情思的闪现 。
苏轼|苏轼在杭州为好友饯行,一连写下三首送别词
本文图片

一曲歌罢 , 酒过三巡 , 离陈襄启程的时间越来越近 , 而送别的情景依然在延续 。 十里长亭相送 , 自古以来就是送别的名场景 , 而苏轼心中对好友的离去有万般的不舍 , 所以 , 他决定将好友再送一程 。
当送行的人群来到孤山竹阁的时候 , 苏轼又一次为陈襄设宴饯行 , 竹阁在杭州西湖孤山寺内 , 为唐代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太守时所建 , 故又称白公竹阁 。 在竹阁饯行的宴会上 , 还有歌女吟唱着苏轼刚刚填好的另一首送别词《江城子·孤山竹阁送述古》:
翠蛾羞黛怯人看 。 掩霜纨 , 泪偷弹 。 且尽一尊 , 收泪唱《阳关》 。 漫道帝城天样远 , 天易见 , 见君难 。
画堂新构近孤山 。 曲栏干 , 为谁安?飞絮落花 , 春色属明年 。 欲棹小舟寻旧事 , 无处问 , 水连天 。
苏轼|苏轼在杭州为好友饯行,一连写下三首送别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