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霍四通|“不齐”不是陈望道

陈望道主编《太白》期刊 , 从1935年第1卷第8期起开设 “掂斤簸两”栏目 , 先后发表了署名为“不齐”的短论17篇(《过火的幽默》《知堂是唯物论者》《现代明人》《批评的三昧》《人杰地灵》《“随感录”的兴废》《幽默大师》《伪造》《论语的新戒条》《做文章也不易》《知堂是什么唯物论者》《是我,是我,第三个还是我》《隔壁》《文行不要一致》《杂乱无章》《到底怎样?》《不要标点符号》) 。 长期以来 , 人们将“不齐”当成陈望道的笔名 , 并将这些短论收入多种陈望道著译作品合集 , 如《陈望道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陈望道全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陈望道文存全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等 。 另加一篇只收入《陈望道全集》《陈望道文存全编》的《礼拜六派的特征——附作国防文学批评各派的一例》(不齐 , 《大众论坛》1936年第4期) , 前后误收的共有18篇之多 。
文章|霍四通|“不齐”不是陈望道
文章图片

【文章|霍四通|“不齐”不是陈望道】陈望道
“不齐”不是陈望道 。 根据唐弢的回忆 , 它是1930年代活跃在上海文坛的进步作家周木斋所用笔名 。
周木斋(1910-1941)名朴 , 号树榆 , 江苏武进人 。 1921年入无锡国学专修馆学习 。 毕业后 , 往上海任大东书局编辑 , 曾为《大晚报》编辑社会新闻 , 后又兼编该报文艺副刊《火炬》 , 并经常为《太白》、《涛声》、《芒种》等杂志撰稿 。 抗日战争爆发后 , 参加党领导的文化界的救亡协会活动 。 1941年病卒 。 主要著作有杂文集《边鼓集》《横眉集》《消长集》等 。 (薛绥之主编《鲁迅杂文辞典》 , 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 第669-670页)
周木斋杂文师承鲁迅风格 , 但他和鲁迅也曾有过数次交锋 。 1933年日军侵占山海关 , 周木斋发表《骂人与自骂》(《涛声》1933 年第2卷第4期) , 指责北平的大学生“即使不能赴难 , 最低最低的限度也不应逃难” 。 鲁迅因此撰《论“赴难”和“逃难”》《逃的辩护》等文 , 批评周木斋对学生的无理指责 。 这时“第三种人”论争方酣 , 周木斋发表《第四种人》(《涛声》1933 年第2卷第14期) , 攻击鲁迅站在“第四种人”立场上说风凉话 , 挖苦鲁迅“不失为中国的金钢钻招牌的文人” , 并揭露说“听说‘何家干’就是鲁迅先生的笔名” 。 因此 , 周木斋虽然并不是左联成员 , 但鲁迅开始可能把他等同于当时左联里那些极端、狂傲、在背后给自己施“暗箭”的所谓青年“战友”的 。 但后来两人也消除了隔阂 , 在斗争中相互支持 。
唐弢正是在回忆周木斋和鲁迅的交往中提到“不齐”笔名的 。 他说:“关于鲁迅先生不计前嫌 , 对木斋表示赞扬 , 最初我是从望道先生口里获得证实的 。 《太白》出版 , 他经常约我写些杂感漫谈一类的文字 , 并说木斋《关于“点也派”的故事》等篇 , 深受鲁迅先生的称许 , 这种文章 , 相当于读书札记 , 落笔比较容易 , 希望我也写一些 。 至于我亲自从鲁迅先生嘴里听他谈到木斋 , 那是木斋用‘不齐’、‘闻问’等笔名在《掂斤簸两》栏写了许多短文以后的事情 , 记得鲁迅先生很欣赏这个栏目 , 认为虽是几十字到一两百字短文 , 变化多了 , 刊物却可以活泼起来 。 开辟《掂斤簸两》始于1935年1月新年号 , 这一期收短文七篇 , 其中五篇出木斋手笔 , 他用‘不齐’笔名 , 表示虽被极刑(“不齐”是繁体字“木斋”两字的斩头截足) , 也仍要将那些人的斤两掂一掂 , 簸一簸 。 我把这点意思告诉鲁迅先生 , 鲁迅先生开始静静地听着 , 不说话 , 等我谈到那里面《批评的三昧》一则里加给梁实秋的几句批评时 , 他说 , 写得好 , 虽是三言两语 , 却抓住了这位批评家的灵魂 。 《太白》自第1卷第8期开始 , 至第2卷第12期停刊为止 , 每期都有几则《掂斤簸两》 , 木斋始终是这一栏的最积极的撰稿者 , 鲁迅先生也于第1卷第12期起加入作战 , 以后 , 针砭时政 , 扫荡文事 , 磨锋砺刃 , 此呼彼应 , 总之 , 他们的确在共同战斗了 。 ”(唐弢《鲁迅和周木斋——四十多年前文坛上的一桩公案》 , 《思想战线》198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