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窗|风筝的前世今生( 二 )


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副教授唐建军认为 , 风筝含有文化、艺术、体育、科技、民族性等多重概念 , 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 。 “风筝凝聚了民间的生活方式、思想信仰、审美情趣 , 它的产生、发展和演变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时代的生产力水平、特定时期的经济文化政策密切相关 。 ”
古代 , 人们普遍认为风筝还兼具养生健身之功效 。 冬去春来 , 万物复苏 , 迎着和煦的春风 , 呼吸着带有青草芳香的空气 , 人们走向原野 , 感受春回大地的勃勃生机 , 牵引着丝线 , 在旷野上奔走 , 让风筝乘风而上 , 抬头望着在天际翱翔的风筝 , 将世俗烦恼抛诸脑后 , 古人云“迎天顺气 , 拉线凝神 , 随风送病 , 有病皆去” 。
在牵引丝线和迎风奔走中可使四肢得到舒展放松 , 抬头凝神欣赏飞在天际的纸鸢 , 心神淡然 , 仿佛和春天融为一体 , 风筝运动深受孩童喜爱 , 孩童在游玩嬉戏的同时 , 也可以收获运动的功效 。 宋代文言笔记小说集《续博物志》中记载:“春日放鸢 , 引线而上 , 令小儿张口而视 , 可泄内热” 。 而在很多国内外医学工作者的研究中 , 风筝被现代医学认为具有积极的医疗作用 , “风筝疗法”被应用在治疗精神抑郁、神经衰弱、少儿智力不足和视力减退等疾病中 。
民俗文化中 , 人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晦气” , 风筝飞上天空 , 将丝线剪断 , 风筝随风飘去 , 也喻示将自己的疾病、灾难等不幸之事一同带去 。 “放晦气”之说广为流传 , 《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 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中便有对风筝可以放走晦气的描写 。 李纨对黛玉说:“放风筝图的是这一乐 , 所以有说放晦气 , 你更该多放些 , 把你这病根儿都带了去就好了 。 ”这种说法在现代也并不是没有道理 , 中医专家左新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 春季推崇“向上”运动 , 最有效的便是放风筝 , “放风筝时头向上扬、眼向上望 , 胳膊往上抬 , 整个人都是向上舒展的 , 非常有利于阳气的升发” 。
当今社会 , 随着体育运动的规范化和普及化 , 风筝在1986年被纳入全国正式体育比赛项目 。 中国风筝协会成立后 , 先后举办了全国风筝锦标赛、全国中学生风筝赛、全国风筝精英赛等国内外大型赛事 。 2000年在第四届全国农民运动会上 , 风筝成为正式比赛项目 。 风筝作为我国一项具有传统性、民族性的体育运动 , 从老百姓在原野之上的休闲竞逐 , 到被纳入国家正式体育竞赛项目 , 这一古老的体育文化运动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仍能大放异彩 , 在娱乐性、竞技性、艺术性、大众性的综合作用下 , 日益融入到大众日常社会生活中 , 传统古老的风筝运动被人们重新认识与接纳 , 发展出适应现代生活的特点和风格 。
风筝因其独特的物理属性 , 还一度成为现代科学的试验工具 , 在著名的“风筝试验”中 , 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利用风筝成功将雷电引入莱顿瓶中 , 受“风筝试验”的启发制成避雷针 。 莱特兄弟也是在风筝空中飞翔的启发下 , 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架动力飞机 。
|文化之窗|风筝的前世今生
本文图片

为何潍坊能成为“风筝之都”
谈到风筝的代表地 , 首推山东潍坊 。 1984年 , 首届潍坊国际风筝节开幕 , 吸引了来自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和众多风筝爱好者参加 。 借助风筝节的影响 , 潍坊发展成为“世界风筝之都” , 提升了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 。 潍坊国际风筝节会徽是由繁体“风”字演变而成的蝴蝶风筝 , “风徽”的设计既体现了风筝姿态万千、美轮美奂的艺术美 , 也展现了我国悠久的风筝发展史和独具民族地域特色的风筝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