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文脉滋养城脉——千年商都广州的广府文化印记

从粤剧变身电影走向银幕大放异彩 , 到虎年春晚武术亮相广州塔 , 再到广州美院设计的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 , 这些烙有广府文化印记的作品不断刷新朋友圈 , 让外界看到了广州经济成就之外的“文化自信” 。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 两千余年历史孕育的广府文化 , 以其特有的开放、包容、创新、务实的精神气质 , 滋养着广州这座千年商都的城市根脉 , 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深沉动力 。
跨界融合带来“破圈”传播
当粤剧和游戏结合 , 会发生什么?
一首粤剧版的《原神》游戏插曲《神女劈观》 , 上线不久便在B站收获近400万次点击量 , 让演唱者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也颇为意外 。
“南国红豆”粤剧受到追捧并非偶然 。 去年曾小敏主演的粤剧电影《白蛇传·情》上映 , 俘获一大批年轻观众 , 也创造了戏曲电影“破圈”的神话 。
粤剧是广府文化的瑰宝 , 而后者又是岭南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分支 , 既有古南越遗传 , 更受中原汉文化哺育 。
广府 , 按照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走进广府》一书的定义 , 通指岭南承载以粤语为母语的民系所在地;广府人指岭南早期百越族人与中原移民融合衍生的一支汉族民系;广府文化指广府民系的文化 。
粤剧|文脉滋养城脉——千年商都广州的广府文化印记
本文图片

广州市越秀区署前路小学的少年龙狮队 。 新华社采访人员王瑞平摄
“自秦始皇统一岭南后 , 中原文化逐步南渐 , 与当地原有文化不断交融 , 形成以粤语方言为主的广府文化区域 。 特别是中原地区群雄逐鹿 , 战火纷飞导致民众离乡背井远走岭南 , 大规模移民迁徙进一步丰富了广府文化多元兼容的特质 。 ”暨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陈伟明表示 , 历经两千多年融汇 , 广府形成醒狮、粤剧、粤曲等艺术形式以及特色美食粤菜 。
“与大银幕、新媒体、科技的结合 , 让粤剧这个传承数百年的艺术走出传统的剧院 , 走向更大的舞台 。 ”曾小敏说 ,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让广府文化这样的传统文化历久弥新 。
跨界的不止粤剧 。 作为广府文化传承的重镇 , 广州市越秀区创办广府庙会 , 每年元宵节与市民见面 , 成为“老广”与游客体验民俗文化、观看非遗展示的好去处 。 疫情之下 , 当地政府在今年元宵节将这一古老的民间习俗与新潮的“元宇宙”概念相结合 , 为市民打造虚拟公共文化空间 。
越秀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冯晓表示:“传统与创新是一体两面 , 广府庙会历经10年嬗变 , 已创新成为既古老又现代、既通俗又时尚的都市文化形态 , 成为500万观众和游客的广府文化嘉年华 。 ”
粤剧|文脉滋养城脉——千年商都广州的广府文化印记
本文图片

市民逛北京路上的广府庙会 。 广州市越秀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文化开放兼容塑造千年商都
广州2021年地方生产总值突破2.8万亿元 , 持续稳居国内城市第一梯队 , 作为全国商贸中心城市的两大重要指标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外贸进出口总额更是双双突破万亿元大关 。
“文化的引领力是推动广州经济持续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 。 ”越秀区文广旅体局局长杨卫国说 , “受长期对外交流的影响 , 广府文化有着鲜明的开放特质和重商传统 。 ”
作为广府文化的发展地 , 广州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商业门户 , 航海贸易长盛不衰 , 被誉为千年商都 。 历经唐宋时期的东方大港 , 到明清时“一口通商” , 再到改革开放前沿 , 独特的地理位置影响了广府文化的衍化 , 海洋意识让广府人较早跳出“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