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史铁生,地坛的另一种精彩

史铁生|史铁生,地坛的另一种精彩
本文图片

文|崔秋立
有一天 , 去北京开会 , 会是下午开 , 中午就到了 , 便去看看心念已久的地坛 。 地坛 , 说起来仅次于“天坛” , 同是古代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 , 但相比则平庸了很多 。 既没有祈年殿 , 也没有圆丘坛 , 只是残留个土台子 , 还有些近年来重建的仿古牌楼 。 我心系地坛 , 当然不是因为这些名堂 , 而是因为它的另一种精彩 。 曾有一个人、一位半身截瘫的作家——史铁生 , 大半生都在附近生活 。 在这个“荒芜的园子”里 , “差不多每一寸草地上”都有他的车轮印 。
年轻上学时 , 对于史铁生的作品我们也都有好感 。 但那是上世纪80年代初 , 文学群星璀璨 , 爆发式地出现了一批好作家、好作品 , 应接不暇 。 我们更关注的 , 是那些紧随热点、惊心动魄的文字 。 所以 , 史铁生只算是百花园中的装点 , 我们注意到他 , 并未特别留心 。 而且 , 隐约还觉得他能在文坛上有影响 , 或许是因为他的身体残疾 , 就像有些作家 , 因为地域、民族或者什么其他原因 , 受到特别关照一样 。
工作后 , 忙于生计 , 便无心于文学 。 直到后来换了单位 , 本性难移 , 在生命中便又给文学腾出了些空间 。 只是此时年已半百 , 趣味与年轻时大不相同 , 就像鲁迅先生所说 , 人过了四十岁 , 便会穿起方口鞋 。 不再追求惊心动魄 , 更喜欢恬淡闲适 。 看了一大堆、写了一大堆随笔 , 多少有些心得和感悟 。 2010年 , 史铁生去世 , 有不少纪念文章 , 便想到 , 似也应该留他一点东西 , 便网购了一本纪念版的《我与地坛》 。 不料 , 这本仅十多万字的小书 , 给了我深深的触动 , 打乱了我心中散文名家们的排序 , 史铁生一跃站到了前排 。
“地坛离我家很近 , 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 , 总之 , 只好认为这是缘分 。 ”史铁生用这样回环隽永的开头 , 谈到了他与地坛的宿命 。
也许对于一个可以昂首阔步的人来说 , 世界是宏观的 , 展现出的是磅礴的姿态 。 而对于一个失去双腿、扶着轮椅 , 仅可以在一个角落中观察思考的人来说 , 这世界则是微观的 , 只能在细微处体验 。 因此对于史铁生而言 , 地坛这“园子”的一草一木、一阵风、一片雪、一滴露水、一只蚂蚁、一句过路人的话 , 都会让他感怀于心 。 但他并非大段地、无休止地专注于描写这些细微 , 而是形象精准、恰到好处地写出了风花雪月、花鸟虫草与一个残疾的读书人相契合的感受 。
“蚂蚁摇头晃脑地捋着触须 , 猛然间想透了什么 , 转身疾行而去 。 ”“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 , 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 , 摔开万道金光 。 ”蚂蚁想透了什么 , 正如他对人生的不断思考 , 是宇宙级的 , 像《兰亭集序》 , 像《赤壁赋》 。 而一滴露水能轰然坠地 , 能摔出万道金光 , 也不是寻常的耳目所能感知的 , 必是一个寸步难行却又心存高远的人所体会出的特有的意象 。
史铁生|史铁生,地坛的另一种精彩
本文图片

怀念母亲 , 是史铁生散文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 《我与地坛》用了很多篇幅写到“母亲” 。 我无比钦佩他如此精准地把握一位母亲面对一个不幸的残疾儿子 , 在那些令人感动的细节中 , 表现出那种基于深切的爱之上的纠结心态 。
“曾经有过多回 , 我在这园子里待得太久了 , 母亲就来找我 。 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 , 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 , 她就悄悄转身回去 。 ”“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 , 树丛很密 , 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 , 走过我的身旁 , 走过我经常待的一些地方 , 步履茫然又急迫 。 ”“多少年来 , 我头一次意识到 , 这园中不单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 , 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有过母亲的脚印 。 ”这一节的结尾 , 与那“茫然又急迫”的步履相呼应 , 给人深深的、长久的感动和回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