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举万物之形 书大道之至( 三 )


可见 , 毛笔研究不可轻视 。 而古人对毛笔的研究时见于文字 。
古人首先重视的是毛笔的政治功能 。 东汉蔡邕《笔赋》宣扬道:“夫制作上圣 , 立则宪者 , 莫先乎笔 。 ”西晋成公绥《弃故笔赋》说:“治世之功莫尚于笔 。 笔者 , 毕也 , 能毕举万物之形 , 序自然之情也 。 即圣人之志 , 非笔不能宣 , 实天地之伟器也!”国家的政策法规和治理要依靠笔来完成 , 而文化脱离不了政治 , 毛笔的文化意义和文化功能实已蕴含其中 。 近代学者胡韫玉在《笔志·重笔》中就演绎了成公绥的观点 , 将毛笔的重要性从文化功能和意义上予以了揭示:“古今之事 , 非文莫详;文字之繁 , 非笔莫纪 。 笔者 , 毕也 , 能毕举万物之形 , 而序自然之理 , 诚文人之至宝 , 天地之伟器也 。 笔之有功于世 , 安可以文房清供而小之?”古代历史人文及自然之理都是通过毛笔记录描述的 , 其重要性自不待言 , 它不仅仅是文人雅士书斋中的玩物 。
由于毛笔是日用品 , 大多数人并不会太在意其存在的意义 , 正如成公绥所说的“日用而不寤(悟)” 。 故明人李诩曾告诫说:“笔墨二事 , 士人日与周旋 , 不可茫然莫识其梗概也 。 ”(《戒庵老人漫笔》)千百年过去了 , 今天的笔已从钢笔、圆珠笔 , 变为鼠标、键盘 , 大致相当于往时“士人”的当代知识分子们 , 于“笔墨二事”更为疏远 , 这似乎已是大势所趋 。 但回顾历史 , 毛笔对中国文化 , 乃至东亚文化的形成 , 作用是相当巨大的 。 如今日本、韩国等国家仍相当多地保留着毛笔文化传统 , 中国知识分子也对“书法”有着独特的热情 。 这说明 , 作为日用品的毛笔退出了历史舞台 , 作为创造艺术与审美的工具 , 毛笔依然发挥着广泛而巨大的作用 。
【历史|举万物之形 书大道之至】英国历史学家埃尔顿在《历史学的实践》一书中写道:“历史想要存在 , 它就必须被写作和研究 。 ”毛笔的历史若明若晦 , 有的行将消逝 , 笔者的任务是尽力将毛笔文化 , 像捡拾散落的珠子那样 , 尽可能地多捡回来些 。
(作者:王学雷 , 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 苏州大学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
【编辑:上官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