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书者说】
毛笔是传统书写工具中最为重要的工具 , 而由于时代变化 , 今日大众对它的了解日渐生疏 , 再加上“重道轻器”的传统 , 导致对毛笔的研究与重视不足 。 笔者致力于中国古代毛笔研究有年 , 于是诞生了著书立说 , 为毛笔“正名”的想法 。 近日 , 笔者的小书《古笔》由中华书局出版 。
本以为书的赏音难觅 , 不意却得到了媒体垂顾 , 邀我简述毛笔的历史意蕴和文化内涵 。 实则繁易而简难 , 下笔踟蹰 , 勉强拉杂 , 絮叨如下 。
笔源于画
以往探讨毛笔的起源 , 最喜欢说的是秦将蒙恬造笔 , 意即为了加快军情传递的速度 , 蒙恬情急之下以红缨蘸染颜料书写替代了以刀契刻文书 。 但有见识的古人未必相信这种传说 。 《礼记·曲礼》云:“史载笔 , 士载言 。 ”唐代类书《初学记》的编纂者就据此认为“秦之前已有笔矣” 。 《庄子·田子方》中记载了宋元君“受揖而立 , 舐笔和墨”的故事 。 这是“秦之前已有笔”的文献佐证 。
自商代甲骨文算起 , 汉字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 甲骨上的文字多是先写后刻 , 这比上述文献认定毛笔产生的时间要提前许多 。 但即便如此 , 也只是说明商代毛笔已经存在 , 也不是毛笔的起源时间 。 人们喜欢将笔与文字联系起来 , 忽视了它与绘画的渊源——在四五千年前原始社会晚期的彩陶上 , 就出现了毛笔划过的痕迹 。 毛笔的产生最初和绘画有关 , 因而很接近于广义的“毛笔” 。 后来文字出现了 , 与毛笔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 最终 , 中国书法越来越固化了毛笔的形象 , 其狭义性逐渐取代了广义性 。
笔有其史
要想了解毛笔的前世今生 , 考诸文献是一种途径 。 而另一条途径是实物研究 , 出现得较晚 。 明清以来的毛笔传世很多 , 宋代的笔也陆续有发现 , 日本正仓院所藏的“唐笔” , 也是珍贵的实物资料 。
然而 , 这些实物多有助于明其流 , 而不足以溯其源 。 追本溯源 , 要更多地依靠唐代以前的实物资料 , 这就要完全倚仗近代的考古成果 。
1931年 , 西北科学考察团团员、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在内蒙古额济纳土尔扈特旗破城子遗址发现了一支东汉初期的毛笔 , 后来被马衡先生命名为“汉居延笔” 。 这让人们第一次见到了唐以前毛笔的实物 。 两汉时期的毛笔 , 后来随着我国考古事业的发展多有出土 。 除了甘肃敦煌地区外 , 湖北的江陵、山东的临沂、江苏的连云港地区都陆续有所发现 。 依照这些实物 , 我们发现 , 汉代的毛笔制作已相当成熟 , 笔毛主要由兔毫制成 , 有的还披有羊毛以增加吸水量 。
在汉代毛笔实物不断发现的同时 , 战国及秦代的毛笔也陆续出土 , 而且出土实物贯穿了战国早中晚三期 。 属于战国早期的是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笔 , 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一件毛笔实物;中期的则是湖南长沙左家公山楚墓笔;晚期的有湖北荆门包山楚墓笔、江陵九店楚墓笔和甘肃放马滩秦墓笔 。 属于秦代的有三支:两支发现于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 , 其中一支毛已朽;还有一支发现于湖北荆州周家台秦墓中 , 仅存笔杆 。 相较于汉笔 , 战国毛笔在形制及制作工艺上显然要“原始”一些 。 但它们的发现 , 为文献中“秦之前已有笔”的观点提供了坚碻的实物佐证 。
- 传统|拼贴绘画里的多维图景 薛松艺术展在广州举行
- 文化|成都民族乐团古琴专场音乐会昨晚举行
- |兵剑书法大观,著名书法家卧牛斋主都兵剑先生谈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发展进程
- |山东手造丨德州窑红绿彩融入现代元素,让“历史的彩虹”芳华重绽
- 张俊丽|有200多年历史的“汴京灯笼张”,从那一刻起就不仅仅是张家的了……
- |大哉孔子?中国画名家作品展(英国站)线上+线下开幕式成功举办
- 话剧|央华戏剧《悲惨世界》分享发布行动在北京举办
- 传承|“墨香荆楚”写字进校园工程示范学校授牌暨启动仪式在黄陂举行
- |【历史文化】“西道孔子”扬雄及其著作‖李冬梅
- 桂林|桂林举办庆祝“三月三”主题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