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澜亭丨滕州岗上遗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力证”( 二 )


与此同时 , 岗上小型墓葬随葬品少甚至没有随葬品 。 两相对比 , 说明当时社会分化 , 权贵掌握更多的生产和生活资料 。
朱超表示 , 大汶口文化属于东夷文化 , 大汶口文化又分为古泗水、古济水、沂沭河等几个区块 , 岗上文化属于古泗水区块 , 这几个区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 既有共性又有不同点 。 从区域已发掘的情况来看 , 大汶口文化时期形成不同的聚落或中心 , 这些聚落或中心相隔分布 , 不同的区块各有中心城市 , 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布局 , 说明当时已经形成了区域社会 。
从城址规模、出土的玉钺或石钺、墓葬差异等遗址遗存 , 朱超判断 , 岗上遗址是当时该区块重要的中心城市 , 说明在距今5000年这个时间节点 , 已经形成了早期城市 , 并出现了早期国家 。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孙波表示 , 滕州岗上遗址十分重要:岗上遗址的发掘 , 是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海岱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的重要收获 , 表明我们在本地区文明和早期国家起源研究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 多年考古工作 , 使我们了解到岗上大汶口聚落在区域社会、社会组织结构、礼制等方面对于古代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 , 岗上是大汶口文化最大的聚落之一 , 是大汶口文化时期迄今发现的最大城址 。
2 , 在岗上发现了最早的器物箱和棺下枕木 , 证明大汶口文化是棺椁制度的重要源头 。
3 , 在岗上发现了以钺为代表的玉石器 , 骨牙质的鹿角锄、杖形器、骨板 , 鳄鱼皮与陶鼓 , 涂朱龟甲 , 以觚、大口尊为代表的成套成组的陶礼器 , 表明大汶口文化丧葬活动中的器用制度已经基本完备 , 明确了海岱地区是礼制的重要起源地 。
4 , 墓葬表现出的棺椁、器用制度 , 显示出明确的社会分化 , 这是与作为都邑性聚落——城址的发现相伴随的 , 表明岗上代表了早期国家发展的一个阶段 。
|观澜亭丨滕州岗上遗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力证”
本文图片

在岗上遗址挖掘期间 ,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任相宏曾到岗上挖掘现场看过 , 看到出土的玉钺等文物 , 感觉相当精彩 , 他表示:岗上遗址之所以重要 , 是因为其“时间点”和“空间点”特别好 。
从“空间点”来看 , 岗上遗址是海岱之间古代东夷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城市遗址 。 蒙文通先生在1933年出版的《古史甄徽》认为 , 我国古代民族分为三族 , 即江汉民族、河洛民族、海岱民族 。 徐旭生先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中认为 , 中国古代部族可以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集团 。 徐旭生还认为 , 蒙文通所说的江汉民族“大致等于我们说的苗蛮集团” , 河洛民族“大致等于我们所说的华夏集团” , 海岱民族“大致等于东夷集团”(《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61页注解1) 。 岗上作为大汶口文化遗址 , 又属于东夷文化 , 但向西就是河洛华夏文化区 , 向南和苏北的大汶口文化能够衔接 , 但过了淮河就是江汉苗蛮文化 , 向北过黄河又是另外一种文化 , 因此 , 岗上遗址的位置在文化上具备典型性 。
岗上遗址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恰好的“时间点”上 。 任相宏认为 , 在考古学上 , 遗址的“时间点”往往决定其重要度 , 比如 , 前一段发掘的山东沂水跋山遗址之所以重要 , 是因为其处在沂源猿人之后和扁扁洞人之前 。
岗上遗址时间正好卡在距今5000年 , 这使其意义超越了区域概念 , 而具有“全国性”的意义 。 山东人类文明演进次序和全国具有一致性:分别是 , 新石器时代早期扁扁洞人(距今12000-9000年) , 后李文化(距今8500年-7500年)、北辛文化(距今7500年—6100年)、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100—4500年)、龙山文化(4500-3900)、岳石文化(距今3900--3500年)等众多中晚期新石器文化 。 在这其中 , 距今5000年这个时间点 , 正好是中华文明史从原始社会迈向早期国家形态的关键时间点 , 岗上遗址正好是这个时期最大的城市遗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