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余学云:中国古锁如何“锁”出别样文化意蕴?
中新社福州4月2日电 题:中国古锁如何“锁”出别样文化意蕴?
——专访古陶瓷收藏家、鉴赏家 , 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余学云
中新社采访人员 刘可耕
“锁出别样——历代锁具精品展”不久前在中国福州落幕 。 展出的99把锁 , 历经唐、宋、元、明、清 , 直至近代 , 反映了中华锁文化的发展历程 。
本文图片
“锁出别样——历代锁具精品展”展出的锁具吸引参观者 。 中新社采访人员 刘可耕 摄
中国古锁 , 如何“锁”出别样文化意蕴?古陶瓷收藏家、鉴赏家 , 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 , 祥云轩将乐窑博物馆馆长余学云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 , 对此进行阐释 。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采访人员:锁是如何发明的?中华锁文化走过怎样的发展历程?
余学云:锁具的发展史是人类文明起源的见证 , 远古时聪明的人类懂得把个人贵重物品用兽皮包起来 , 外面用绳索捆缚 , 在最后的开启处打上特殊的绳结 , 而绳结只能用一个叫“骨锉”的工具才能挑开 。 绳结和骨锉就是今天锁和钥匙的雏形 。 随着历史的发展 , 锁具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 , 形成庞大的门类 。
目前 , 世界上发现最早的较为成熟的锁具是5000年前中国仰韶文化时期的木质锁 。 中国锁具的发展大致经过了几个阶段:从材质上看 , 从木质锁到金属锁(铁质、铜质锁);由结构上看 , 经历了闩锁—簧片锁—叶片锁—弹子锁的过程 。 中国古代锁具功用也呈现出实用性—美观性—技术性(西方引入)的特点 。
【|东西问丨余学云:中国古锁如何“锁”出别样文化意蕴?】从最早仰韶文化的木质锁开始 , 周朝就有关于木仓锁和钥匙的文字记载 。 早期的木质锁结构简单、形体笨重 , 多采用竹竿之类作钥匙 , 容易开启 。 木锁不够结实 , 后来锁改用铁、青铜等金属材料制成 , 结构简单 。
汉代出现铜质簧片结构锁 , 俗称三簧锁或簧片锁 , 利用两三片板状铜片的弹力来达到封关和开启作用 , 安全性能、保密性较木质锁前进了一大步 , 使用范围也更加广泛 。 春秋战国时期 , 经公输班(即鲁班)改进 , 保密性得到增强 。
簧片锁自唐代开始不断改进发展 , 一直沿用至上世纪50年代 , 出现了120余类不同款式 , 有的采用暗门、定向、二开、无钥、文字密码等特殊技术 , 锁具保密程度大大增加 。
汉代簧片构造锁的技术 , 对当时的世界来说相当先进 。 可惜 , 中国古锁在汉代以后 , 锁具技术进展缓慢 。
古锁技术未进一步发展的同时 , 其造型的装饰化倾向却越来越明显 。 东汉末年 , 鱼、瑞兽等造型的锁具出现 , 后来发展成为一个大的锁种——花旗锁 。 其造型以模仿各种自然物、人造物的形态为主 , 变化丰富 。
清代 , 西方发明的叶片锁传入中国并被广泛使用 。 上世纪三十年代 , 造价成本更低、安全性更高的弹子锁进入中国市场 , 中华古锁的时代就此成为历史 。
清代刻福禄寿三星纹锁 。 中新社采访人员 刘可耕 摄
中新社采访人员:中华锁文化历史悠久 , 内涵丰富 。 为什么说锁是福文化的缩影?
余学云:中国人对于“福”字的喜爱 , 不仅只对年节 , 还沁入日常生活中 。 锁作为古时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器物 , 自然也成为“福”文化的缩影 。
中国古锁历经千年 , 不仅保护珍贵的物件 , 还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企盼与祝愿 。 古锁常用精细花纹表达状元及第、长命富贵、麒麟送子、龙凤呈祥等祈愿 , 也会用独特造型 , 如“琴锁”表达款款情深、长长久久 , “鱼形锁”表达年年有余、富贵绵长 , “长命富贵锁”为妇人孩童“锁住生命 , 锁住健康” 。 现在有的景区还能见到独具特色的“人造景观”——同心锁海 。
- 中国|东西问丨李林迪:拥抱万种经历,与自己的种族身份和解
- 钥匙|东西问丨余学云:中国古锁如何“锁”出别样文化意蕴?
- |“小东西”探索哲学世界:用童书的方式讲给所有人的故事
- 东西|猪八戒饭量极大,三界中有没有他不敢吃的东西呢?
- 汽车|呆头和旺财搬东西,呆头失手,结果把办公室砸了一个洞!
- |东西问丨刘进田:为什么说中华传统文化蕴含人权思想基因?
- 欲望|晚安|任何东西,在得到之前,不要轻言珍贵
- |东西问丨中国舞坛“双子星”:《只此青绿》“出圈”的魅力从何而来?
- 刘兰芳|东西问丨刘兰芳:为什么曲艺“永远有它的生命力”?
- 张恒军|东西问丨张恒军:当代文学交往如何架起中日文明互鉴金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