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丨余学云:中国古锁如何“锁”出别样文化意蕴?( 二 )


清代刻“百福日生”锁 。 中新社采访人员 刘可耕 摄
中新社采访人员:西方锁具又是如何起源和发展的?
余学云:公元8世纪 , 东罗马人制成最初的叶片锁 , 又名钥匙孔锁 , 利用钥匙牙花拨动锁内与之吻合的叶片缺口进行开关 。 公元18世纪 , 英国人丹尼克·波特发明凸轮转片锁 。 19世纪 , 欧洲制造商发明出高级凸轮转片锁 , 钥匙的牙花增到1600种 , 后来的各种改进更使钥匙牙花增至上万种变化 。
叶片锁的钥匙造型美观大方 , 被公认为锁和钥匙的标志 。 许多国家把它制成大型的金钥匙 , 赠送给友邦、贵宾 , 象征尊敬、和平和友谊 。
1848年 , 美国人耶尔发明采用圆柱形销栓的弹子锁 。 此后 , 弹子锁逐渐成为世界上使用最普遍的锁 。
中新社采访人员:历史上 , 中西方锁具有过交流互鉴吗?
余学云:中西方锁具的发展 , 就是中西方文化交流互鉴的生动写照 。 从最早仰韶时期的木锁开始 , 锁具出现 , 再经历青铜时代金属质锁流行 , 锁文化传到西方 。
公元前2世纪末 , 中国生产的簧片锁随“丝绸之路”传入了古罗马 。 至今 , 奥地利格拉茨城博物馆里还收藏着中国汉代的簧片锁 。 西方锁具的发展 , 实际上是对中国古锁文化的传承和接续 。
从汉代出现簧片锁开始 , 中国的锁文化更加重注装饰性 。 西方则在吸收中国古锁的基础上发明了叶片锁 , 在清代传到中国 。 西方进而发明弹子锁 , 二十世纪中叶进入中国市场 , 中国的传统锁具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
福州中华古锁博物馆里展示的各朝代古锁 。 中新社采访人员 王东明 摄
中国的古锁从最初的基础功能实用性 , 发展到实用兼顾美观 , 注入了深厚的传统文化 。 西方锁具直到近几百年才开始崭露头角 。 与中国古锁不同 , 西方锁更注重锁的实用性 , 倾向于“锁具工业” , 把锁具看作一个技术性产品 。
全球共享的“中国智慧”中 , 锁具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 它源于中国 , 后经“丝绸之路”传入欧洲 。 欧洲人将来自东方的锁具融入本土技术和文化 , 逐渐形成自己的锁具工业体系 , 反过来助推中国传统锁具向现代锁具的转变 。 绵延千百年间 , 以锁具为载体 , 东西文明不断交流互鉴 。
中新社采访人员:当下应如何传承中华锁文化 , 向世界讲好中国古锁的故事 , 继续推动中西方文明交流互鉴?
余学云:一把小小的古锁 , 似乎就能让我们感受到从前的“慢时光” 。 精致的刻工、独具匠心的设计都扣动着心弦 。 但遗憾的是 , 古锁上的文化因素被日渐淡忘 , 本土锁具文化发展出现断层 , 使得现在中国的锁具工业与传统锁具行业之间基本已无瓜葛 。 加上长期以来 , 国内锁具产品造型开发设计意识的薄弱 , 造成中国市场上出现的锁具产品洋化严重 。
当下 , 中国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 如何着眼中国锁具开辟新的发展前景 , 设计出有个性、有市场的创新产品 , 已成为中国锁具行业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 。
2021年河南春晚的《唐宫夜宴》节目出圈 , 2022年央视春晚上美轮美奂的舞蹈《只此青绿》紧随其上 。 看上去后者似乎受前者的启发和借鉴 , 实则是一次“不约而同” , 唤起观众内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和对传承创新者的赞美 。 这也激发了对目前锁具行业的思考 。
中国古锁是很好的文化载体 。 将中国古锁的设计巧思融入现代锁具的设计理念 , 让千百年前的文物活起来 , 持续增强文化自信——已经成为当下的共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