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梁晓声:少年时候的阅读,对人的影响根深蒂固( 二 )


绿茶:知青年代 , 还有阅读生活吗?
梁晓声:知识青年多少都会偷偷带到兵团一些 , 他们带来的书我基本上全读了 , 有一本书叫《黑面包干》 , 写卫国战争时期饥饿年代 , 革命者怎么省下黑面包干给孤儿院的孩子们 , 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
绿茶:虽然经历那些年代 , 阅读生活没有间断真是幸运 。
梁晓声:但真正的阅读 , 应该是在复旦大学读书的时候 。 我们中文系有两个专业 , 一个评论专业 , 一个创作专业 。 我们有两个阅览室 。 其他系的同学想看 , 都是通过我们借出来给他们 。 那个时候是我读书最多的 , 废寝忘食 , 每天都待在图书馆里 , 看一切能看到的书 。 但即使在复旦大学中文系 , 当时也没有张爱玲、林语堂、沈从文和胡适等 。 我是在80年代 , 接受了一次国外采访人员访问之后 , 很尴尬 , 才找来林语堂的书来读 。
【年代|梁晓声:少年时候的阅读,对人的影响根深蒂固】绿茶:大学的阅读经历 , 是让你走上文学之路的契机吧?
梁晓声:大学毕业分到北京电影制片厂之后 , 看了一系列电影 , 这个对我的影响很大 。 对于整个人类和文学和电影的关系 , 以及什么是好作品 , 什么是深刻 , 才有最初的认识 。 这时候 , 我的短篇已经获过奖 , 身份上已经被认定是作家了 。
那时候 , 我们每个星期去电影资料馆 , 从电影的源头看电影 , 从一分钟、两分钟 , 半个小时到三个小时的 , 黑白电影这么一路看过来 。 电影伴随着的西方现代主义的步伐 , 不同时期的电影都有表现 。 电影中对于深刻的表现往往比小说更直接 , 更深入人心 。
绿茶:小说 , 或者其他文艺作品的深刻性不能和电影相比吗?
梁晓声:当然不是 , 不同文艺作品都在深刻性上有自己的表现 。 比如戏剧《等待戈多》 , 说实话当时看不懂 。 如今 , 我再回想这个剧 , 有一天晚上我突然明白了 。 人类文明发展了这么几千年 , 很多东西都变了 , 但有些关键的因素始终没变 , 就像流浪汉脱下鞋子 , 抖了抖沙子 。
再比如 , 法国雕塑家罗丹 , 他大多数雕塑都很著名 , 但有一件雕塑很少有人关注 , 一个小小的希腊神话中的“人马” 。 这个雕塑中 , 人的上半身向上努力地挣扎 , 扭动着腰部 , 伸张着手臂 , 脸上呈现痛苦的表情 。 原来也不明白怎么回事 。 现在联系读过或看过的一系列深刻作品后理解了 。
再联想诺贝尔奖作品《蝇王》 。 飞机失事 。 荒岛上的人分成两派 , 开始有领地 , 有领袖 , 势不两立 。 显然也是人马主题 。 电影《出租车司机》 , 也是讲人马状态 。 还有《第二十二条军规》《1984》等等 。
看完这些我们再来谈深刻 , 没有超出我们对深刻的理解 。 而我们现在很多作品还停留在对人性所谓深刻的探讨 , 就显得很可笑了 。
绿茶:有了那么多深刻的作品 , 今天我们的文艺作品还能做什么呢?
梁晓声:在今天 , 一个写作者 , 想要用小说来证明自己多么有才华 , 在我看来是可笑的 。 如今的小说要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和价值 , 很明显 , 如今的文学已经不可能像启蒙时期那样 , 像闪电一样给人留下深刻影响 。 小说现在已经不需要承担那么大使命了 , 回到他最初的样子 , 就是生活的一种需要 。 我依然觉得小说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很有必要 , 可以延伸出电影、戏剧 , 可以把人类需要面对的一切问题 , 通过小说或影视化的形式呈现出来 。 但是这个作用 , 也没必要夸大 。
写作这件事对我来说 , 让退休的日子有事情可干 。 我把写作这件事当作泥人张 , 有一门自己的营生 。 最终还是回到 , 人还是多读一些书好 , 尤其到了晚年 , 你读过的书能让自己有事可干 , 还激发你能写 , 这日子就满满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