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茶叶背后的故事:红茶与绿茶( 四 )


直到后来 , 英国人才知道红茶与绿茶不同 , 从而引起了喝红茶的兴致 。 英国牧师约翰·奥文顿从中国旅行回国后 , 向英国人介绍中国有三种茶叶:武夷茶、松萝茶和饼茶 , 其中武夷茶被中国人推崇为第一” 。 由此 , 英国人开始了喝上等武夷红茶的风潮 。
不过 , 由于清政府对茶叶知识的绝对保密 , 大部分英国人并不知道不同种类的茶叶是加工导致的区别 , 还误以为有单独的绿茶树、红茶树等等 。
红茶制作工序中 , 比较重要的环节就是萎凋和发酵 。 萎凋的目的是散发掉茶叶中含有的水分 , 主要有日光萎凋、室内自然萎凋和加温萎凋三种方式 , 现代红茶生产多以最后一种方式为主 。 发酵过程是要催逼出茶叶内含有的茶黄素、茶红素等成分 , 这也是红茶会呈现暗红色的原因 。 按照制作工艺和茶叶用料 , 人们习惯将红茶分为三种 , 分别是小种红茶、工夫红茶和红碎茶 。 要额外一提的是 , 很多人会将工夫红茶写为“功夫红茶” , 其实二者含义并不一致 , 而且闽南方言中“工夫”和“功夫”的发音也不一样 , 正确的写法应当是“工夫红茶” 。
工夫红茶和红碎茶是常见的出口商品 , 后者多用于袋泡茶 。 作为出口的大宗茶叶 , 红茶在19世纪影响到的国家并不仅有英国 。 从雍正五年与沙俄签订条约起 , 中国开始与俄国通商 , 红茶也就此传入俄国 。 对于身处寒带的俄国人而言 , 红茶是理想的保暖饮料 , 与英国人不同 , 俄国人嗜喝浓茶 , 还会在大剂量红茶中加入果酱、柠檬片、白兰地或者朗姆酒 , 再搭配面包、烤饼等点心 , 几乎可以作为一顿正餐 。
法国人饮用红茶的模式和英国相似 , 注重闲适感 , 会在红茶中加入牛奶与糖或者鸡蛋 , 在家中举行茶会 , 并配置烘焙甜点 。 印度人则几乎在饭后必须要喝一杯由红茶制作的奶茶 , 其制作方法也很独特 , 将红茶、牛奶、丁香、小豆蔻一起放入锅中煮 , 再将配料倒掉 , 制作出这种名为“马萨拉茶”的饮品 。
红茶与各种原料间理想的匹配度让它风靡世界 。 19世纪 , 英国人为了能够保证红茶的供应量 , 积极鼓励殖民地种植茶叶 , 并且随着淘金潮开始向其他地区推广饮茶文化 。 19世纪末期 ,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成为人均饮茶量最大的国家 。 在种植地方面 , 除了鼓励印度与锡兰的红茶种植互相竞争之外 , 英国人还在非洲国家开辟了茶叶种植园 ,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就是肯尼亚 。 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 , 今天的肯尼亚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红茶生产国 , 不过受限于土壤及气候条件 , 肯尼亚红茶的质量并不理想 , 虽然产量极大 , 但大部分只能用于茶包原料 。
在红茶种植兴起的浪潮下 , 如何打响自己的品牌成为红茶商家需要苦思冥想的事 。 在这方面 , 当年的优胜者毫无疑问是立顿 。 据说立顿是个每天24小时都要构思红茶宣传的狂热者 , 有一次立顿所在的货船出现了故障 , 船长告诉乘客们要向海中抛弃掉一些货物 , 立顿马上表示愿意将自己的红茶全部扔掉 。 在扔掉装红茶的箱子之前 , 他在每个箱子上写上立顿公司的名字 。 这些被扔到海中的箱子顺着洋流漂浮到了阿拉伯半岛 , 在海滩拣到它们的阿拉伯人冲饮后立刻迷上了这个饮品 , 立顿用几乎零投资的方式打入了阿拉伯市场 。 鉴于立顿本人除了是个广告大师外也是个吹牛大师 , 所以他口中这个故事的真伪有待证明 。 不过 , 红茶在世界范围内的激烈竞争与争奇斗艳的形势 , 由此可见一斑 。
【技术|茶叶背后的故事:红茶与绿茶】技术|茶叶背后的故事:红茶与绿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