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茶叶背后的故事:红茶与绿茶

中国传统的茶叶 , 按照发酵程度与制作工艺 , 可以分为六大门类 , 分别是绿茶、红茶、白茶、黑茶、黄茶与乌龙茶 , 它们各具特色 , 背后也都藏着丰富的故事 。 时至今日 , 饮茶已经成为现代人的生活习惯 , 小小的茶叶对于我们来说早已司空见惯 , 但这些故事可能并不一定为人所熟知 。 比如 , 现在特别火的“抹茶”是怎么来的?从一次意外中诞生的红茶 , 又为何最终遍布世界各地?接下来的这篇文章 , 将从多个不同的角度 , 带你了解红茶与绿茶这两种茶叶背后缤纷的文化 。
技术|茶叶背后的故事:红茶与绿茶
文章图片

本文出自《新京报·书评周刊》4月1日专题《吃茶千面》的B04-B07 。
「主题」B01丨吃茶千面
「主题」B02-B03丨新茶旧话
「主题」B04 |绿茶:最具代表性的主流茶叶
「主题」B05丨红茶:从意外走向世界的茶叶
「主题」B06丨白茶与黑茶:温和的现代饮品
「主题」B07丨黄茶与乌龙茶:命运迥异的“弃儿”与“宠儿”
「文学」B08丨《策兰传》:隔着“栅栏”与策兰相遇
绿茶:最具代表性的主流茶叶
绿茶是茶叶中最庞大的分类 , 占据了茶叶生产总量的70% 。 如今 , 正逢清明时节 , 第一批“明前茶”应该已经采制完成 , 这是每到春季都会被茶商炒起来的概念 , 然而 , 明前茶真的就意味着高档茶叶吗?在中国占据主流地位的绿茶 , 到了隔海的日本 , 又衍生出了什么变化呢?
绿茶历史悠久的原因 , 一部分是因为它在发酵程度上属于不发酵茶(发酵程度在5%以下) , 比较接近茶叶本真的味道 , 而且由于古代制茶技术尚不完善 , 从神农尝百草直到春秋战国 , 食用方式基本都是之前提过的“吃茶” 。 随着冲茶技术的发展 , 绿茶渐渐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饮品 , 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很多名茶 , 都来自于绿茶家族 , 例如西湖龙井和碧螺春 。 当然 , 这两种茶叶能够跻身中国名茶的前两位 , 还是沾了清朝皇帝康熙和乾隆的光 , 比如碧螺春 , 本来的名字叫做“吓煞人香” , 传说因为采摘时过于娇嫩 , 茶农担心会在筐子里被碰烂 , 于是专门交由少女装在怀里带回 , 冲茶的时候所谓的茶香清香体香交织一体 , 又名“女儿香” , 估计是连庸俗的乾隆都听不下去了 , 知道这个名字后觉得不雅 , 下令改名为碧螺春 。
绿茶的分布范围十分广阔 , 几乎中国的每个地方都能找出具有特色的绿茶 。 在宁静的室内 , 人们沏上一杯茶叶 , 品鉴其中的茶色、浮叶与香气 。 为了一杯口感上乘的绿茶 , 人们对每个细节精雕细琢 , 包括沏茶使用的水 , 工具 , 以及茶叶采摘的时间 。 说到这一点 , 就得提一下绿茶中负有盛名的“明前茶”和“雨前茶” 。
“明前茶”指的是清明节之前采摘的茶叶 , 而“雨前茶”指的则是清明之后谷雨之前采制的茶叶 , 二者都属于春茶 , 因为据说经过整个冬天的沉淀 , 此时的茶叶养分充足 , 又比较鲜嫩 , 深受爱茶人士的喜爱 。 这其中 , 明前茶要更为珍贵 , 大多数茶树在清明节前并不能生长出符合采摘标准的茶叶来 , 所以数量比较稀少 。 那么 , 明前茶的质量真的名副其实吗?
其实 , 季节只是判断茶叶质量的标准之一 。 清明之前采摘的茶叶的确更加鲜嫩 , 但具体质量如何 , 还要考虑茶叶自身的品质 , 当地的气候等等 , 比如一些高山茶树 , 生长缓慢 , 清明节前采摘就明显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 另外 , 每一年的气候都会有所差异 , 如果清明节前的光照与气温状况并不理想 , 那么 , 也还不如让茶叶在树上多呆几个月 , 让它们成长得更为饱满一些 。 即使采摘到了优质的茶叶 , 茶厂的加工手法也会影响茶叶的品质 。 所以 , 只看采摘季节 , 就断言明前茶是上等茶叶的观点 , 毫无疑问是片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