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台|年轻人也爱刘兰芳?( 二 )


2001年12月 , 她当选为中国文联副主席 , 2002年又当选为中国曲协主席 。
广播电台|年轻人也爱刘兰芳?
文章图片

刘兰芳在河南宝丰县马街书会现场为民众说书《岳飞传》 。 马街书会又称“十三马街书会” , 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 , 是全国曲艺行当的交易盛会 。 中新社发 王中举 摄
徒弟们
刘兰芳有两门弟子 , 一门是东北大鼓 , 一门是评书 。 评书门里有30名弟子 。
“儿徒”王双凤是刘兰芳1980年去黑龙江巡回演出时收的第一个徒弟 , 当时才16岁 , 现在是鞍山市的评书传承人 。
王双凤记得 , 从她认识刘兰芳起 , 刘兰芳好像每天晚上都在背词 , 一背背到夜里两三点 。 她去看刘兰芳 , 刘兰芳经常说:“我新上了一个段子 , 我给你说说 。 ”这一说 , 能从家里一路说到饭店 。 2020年 , 刘兰芳76岁了还能背下新的评书贯口《钟院士 , 百姓心中的一座山》 。 贯口是不容人思考的 , 必须背得滚瓜烂熟 , 才能脱口而出 。 “那贯口那么容易说呢?我都望而生畏 。 所有的人都佩服我师父用功 。 ”王双凤说 。
刘朝是刘兰芳1982年巡回演出时在昆明军区文工团收下的女弟子(1994年正式拜师) 。 她说 , 曲艺都是一两个人唱独角戏 , 一个人就是一个小作坊 , 很多人都把自己那点东西看得特别严 , 有种秘不可传的感觉 , 唯恐别人掏得太多 。 因为以前的茶馆文艺就是这样的 , 一杯茶里头有一半都是书钱 , 你天天听可以 , 你来偷不行 , 一看见同行来了还改词呢 。 但刘兰芳不是这样 , 是“过真纲”的 。
她记得 , 刘兰芳有次给她讲授《岳飞传》里的著名片段“抛彩招亲” 。 这是一个很精彩的单段 , 有各具特色的人物角色音 , 还有画面感很强的场面描写 , 一开始就让人产生代入感 , 用话剧的说法叫“规定情境” , 评书的说法叫“摆砌末子” 。 刘兰芳就给她分析 , 要怎么做形体 , 怎么使扇子 , 评书的发声要发中音 , 也就是从中胸腔发出 。
王封臣入门时间晚 , 2005年才初识刘兰芳 , 但在刘门中综合排名第18 。
从2005年起 , 刘兰芳90%以上的新编短段、长书王封臣都参与了创作 。 她搭建了一个创作班底 , 由王印权、杨清江和王封臣组成 。 他们写初稿 , 再由刘兰芳加工 。
王封臣还没入门时 , 刘兰芳要他帮忙把《轩辕黄帝》改成评书 。 他写完一部分后 , 接到刘兰芳打来的电话 , 她说:“封臣 , 你算是把我们说书人给琢磨透了!”他暗自欢喜 , 却听刘兰芳接着说:“你把我们说书人这些乱七八糟的 , 全学会了!”
她说 , 你写的这些嗯嗯啊啊、哎哟哈都是“话作料” , 这些不应该出现在你的蓝本上 , 而且里面有很多救命词 , 什么叫救命词你懂吗?王封臣说 , 不懂 。 她说 , 每个人上台说书 , 脑袋都会有短路的时候 , 比如张三打远处过来 , 李四抬眼一看 , “哎呀!”这就给了你三秒钟的思考时间 , 这就是“救命词” 。 你不能把这个词也给我加上 , 我需要用的时候我自然会用 。
她还说 , 为什么我叫你帮我创作?如果写这种东西 , 我不比你懂吗?我要的是你年轻人的思维 , 要的是新鲜血液 , 这方面我得向你们学习 , 你们不要给我弄老的东西 。
王封臣是夜猫子 , 刘兰芳每天都睡得很晚 , 经常晚上12点给他打电话 , 哗啦哗啦地翻着稿子说:“我在看你稿子 , 这块儿有一点我看不明白 , 我跟你探讨探讨 。 ”这个时间段如果去她家 , 会发现桌上、沙发上到处堆着稿子 , 还有笔、剪刀、胶水 , 她因为缺少睡眠而一脸憔悴 。 经常王印权和王封臣都觉得可以了 , 她觉得还不行 , 她常说的一句话是“怕砸牌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