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 , 叶嘉莹先生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讲授新一轮中国诗歌史课程 。 叶先生从《诗经》讲起 , 至李贺结束 , 用一学期时间系统地讲述了先秦至唐朝诗歌史 。 课程结束 , 先生便退休 , 可称叶先生在UBC的收官之作 。
叶嘉莹先生讲诗词有一种特别的“魔力” , 有人形容 , 凡是听过她讲课的 , 无不对她那热情洋溢、神采飞扬的独特魅力难以忘怀 , 无论唐诗还是宋词 , 其中的每一个字 , 都随着她清朗饱满的独特吟诵 , 荡漾在教室里 , 余音绕梁 , 袅袅不绝 。
近日 , 这份尘封多年的课程录音被陆续整理出来 。 《草地》周刊征得叶嘉莹先生授权 , 开设“迦陵课堂”专栏 ,刊发全部课程精要 , 每周一课 , 本次推送为第七课 。 诗词是叶先生的挚爱 , 她曾说 , “我对诗词的爱好与体悟 , 可以说全是出于自己生命中的一种本能” 。 让我们跟随这种“本能” , 一起聆听叶先生讲诗词 , 一起沉浸在诗词的世界里 , 一起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 。
首发:4月1日《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原标题《诗一入唐 , 气象空前——近体诗是如何一步步成型的》
作者:叶嘉莹讲授
于家慧、李晓楠整理
张海涛审校
“此事古难全” , 天下有利就有弊 。 我以前看过一篇旧的文言小说 。 它讲到一个人的命运 , 说人总要承认世界上有好也有坏 , 有美也有丑 , 而且常常有了一个长处 , 就有了一个缺点 , 所以对人对事都应该有这种认识 。“丰兹吝彼 , 理讵能双” , “丰”就是多 , “兹”就是此 , “吝”就是少 , 如果在这一方面得到多了 , 在那一方面自然就少了 。 天下的道理 , 哪里能够让人把所有的好处都占全了?没有这样的人 , 也没有这样的事 。 而且一件事情的长短、功过 , 对人类、对社会、对文化有好处还是有缺点 , 都不是短时期内可以衡量评定的 。 你要把眼光放长了 , 在整个历史演进里看 , 不要眼光那么短浅 。 现在很多人就是急于看到眼前的 , 而且是非常现实、非常物质的功利 , 不肯从长久的眼光来衡量 。
文章图片
上世纪70年代 , 叶嘉莹在哈佛燕京图书馆门前 。 南开大学供图
徐陵:注重形式的对偶
我们此前讲到中国诗的发展 , 中国文字的特色是单形体、单音节 , 适合于对偶 。 中国的文字有四声 , 所以适合平仄的韵律 。 这种特色可以形成一种特美 , 它固然有它的好处 。 可是当沈约的“四声八病”说法一兴起 , 当大家刚开始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到对偶、平仄上去的时候——人是没有办法的 , 注意力相对一偏重 , 又要对偶又要平仄 , 脑筋都考虑这个了——原来那种不用考虑对偶和平仄 , 自然而然产生的、感发的生命就相对少了 。 就是说形式上精美了 , 可是内容反而变得比较空泛 , 因为注意力都集中到了形式方面 。 也不是说注意到形式就不好 , 它的好处要到发展以后 , 你才能看见 。 等到唐朝真正有了律诗 , 有了绝句 , 杜甫、李商隐等人用精美的形式写出了内容非常深厚、非常丰美的诗歌 。 为什么会觉得唐以前 , 形式是一种限制呢?因为诗人们这时刚刚开始注意形式 , 还没能把形式运用自如 , 所以被形式限制了 。 等到对形式熟悉以后 , 就一点也不觉得限制 , 脱口而出自然就合乎格律 , 所以这有一个进展的阶段 。
总而言之 , 在南北朝的时候 , 齐梁之间的沈约有“四声八病”的说法 , 就形成了诗歌的格律 。 与格律同时形成的 , 就是中国文学中称为“骈文”的一种形式 。 所谓骈文 , 就是写文章的时候要两两相对地对起来 。 不但诗有了格律 , 文章也“骈”起来了 , 过去流行的赋也开始注重对偶 , 所以有了骈文、骈赋、律诗 。 律诗最早叫格诗 , 就是在形成的阶段一半整齐、一半不整齐 。 作骈赋作得最好的是庾信 , 他的《小园赋》《哀江南赋》 , 真是写得美 , 庾信能够在这种整齐对偶之中把自己所有的破国亡家的悲哀都写进去了 。
- 秘书|职场真的没有情面可讲吗!
- 天府|我们的节日丨四川天府新区举办清明诗歌朗诵音乐会 倡导绿色文明祭祀
- 晏爱明|晏爱明原创诗歌丨春天的黎明——致人民的白衣战士
- |清明诗歌|从此我为故乡客
- 外孙|丰子恺外孙宋雪君讲述一代漫画大师的处世哲学
- |讲述汉字背后的故事 《“字”从遇见你》清明首播
- 上巳节|这个古老节日一度与中秋节、春节齐名,又是“求子节”“诗歌节”“书法节”
- 诗歌|精选诗歌|相信春天
- 翡翠|欣赏翡翠饰品,对于雕刻也有一定的讲究,好工匠可以变废为宝
- 贺兰砚|中国好手艺:贺兰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