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醇厚温情的春天仪式( 二 )


“老少踏青 , 耳聪目明” 。 清明节是春天的节日 , 人们脱下厚重的冬装 , 走到绿草茵茵、鲜花绽放的田野或园林之中 , 尽情享受大好春光 。 此外 , 还会举行斗鸡、踢球、拔河、踢毽子、荡秋千、放风筝等多种多样的娱乐活动 , 既亲近了自然 , 又锻炼了身体 。
插柳也是清明的一项重要习俗 , 清明节又被称为柳节、插柳节 。 人们折取柳枝插在门上、檐下、床头、窗户、灶台等处 , 或者戴在头上、挂在项间 , 或者做成柳哨和绣球 。 柳树发芽早 , 是春天到来的象征 , 用嫩绿的柳条装饰家门、装点自己 , 增添了生机勃勃的春意 。 柳树插土就活 , 生命力极强 , 在古人心中具有“含精灵而寄生兮 , 保休体之丰衍”的神奇力量 。 俗语云:“清明不戴柳 , 红颜成皓首 。 ”人们在清明戴柳 , 表达了永葆青春的愿望 。
“清明一到 , 农夫起跳” 。 清明时节气温升高 , 雨量增多 , 正是养蚕采桑、播种耕耘、植树造林的大好时节 , 由此形成诸多农事生产习俗 。 南方养蚕之乡在清明期间祭蚕神、禳白虎、挑青、请蚕猫 , 祈求蚕茧丰收 。 华北地区则会“饭牛” , 在春耕开始之际 , 给牛喂一顿好吃的 , 犒赏它的辛劳 , 所谓“打一千 , 骂一万 , 清明节下吃干饭” 。
厚重的文化内涵
清明多样的习俗蕴藏着丰厚的文化内涵 。 首先是感恩情怀 。 “知恩图报 , 善莫大焉” 。 只有形成得到与付出、受恩与回报的良性循环 , 一个人才能和其他人建立起良好的互助合作关系 , 社会才能有秩序、有温度地持续运行 , 人类和大自然才能和谐相处、共生共荣 。 清明祭扫 , 是纪念逝者的庄重仪式 , 表达了对父母祖先、人文始祖、革命先烈的怀念和感恩之情 。 华夏儿女共同感恩 , 培育出浓厚的家国情怀 , 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
第二是应时精神 。 这一方面表现在尊重自然规律 , 不误农时 。 清明期间 , 全国各地都因时制宜 , 从事采茶养蚕、植树造林、点瓜种豆等农业生产及相关活动 , 用勤劳的双手种下未来丰收的希望 。 另一方面 , 清明开展的踏青、放风筝、荡秋千、拔河、插柳等活动 , 都与春季的气候、自然环境相合 , 有助于生气抒发 , 具有强身健体的积极作用 。
第三是生命意识 。 清明时节 , 人们踏青赏春 , 享用各种美味食品 , 举行各种娱乐活动 , 积极享受生活之乐 , 尽情感受生命之美 , 表现出珍爱生命的一面 。 清明祭扫 , 则是慎终追远、尊重逝者的表现 。 不仅如此 , 清明还承载着中国人关于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 。 中国人积极寻找超越有限生命、实现人生价值的路径 。 路径之一是血脉的传承 , 这使得中国人格外注重家族人丁兴旺 , 强调子孙对祭祖扫墓仪式的参与 , 通过这种仪式增强家族团结 。 路径之二 , 便是从事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事业 。 这使得中国人具有较强的生命担当意识和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 。 清明节对先贤先烈的怀念 , 既是感恩 , 也是对这种生命担当意识的肯定与赞扬 。
清明 , 既是节气又是节日 , 欢乐与哀思共存 , 悼亡与新生交织 。 它是春天的仪式 , 醇厚而充满温情 , 千百年来一直在中国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 。 它以特有的方式体现着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人与国家、人与家庭、人与自我、生者与逝者等关系的原则和智慧 , 对于今天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亦具有积极意义 。
【|清明:醇厚温情的春天仪式】(作者为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