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醇厚温情的春天仪式

|清明:醇厚温情的春天仪式
本文图片

从节气到节日
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 , 当太阳到达黄经15度 , 就会迎来清明节气 。 清明是一个节气名 , 也是一个节日名 。 清明节是以节气时间为基础形成的民俗大节 。
作为节日 , 清明形成于唐代 , 作为节气 , 清明早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 。 《管子》云“十二清明 , 发禁” , 已明确提及清明 。 汉代《淮南子·天文训》载 , 春分加十五日 , 斗“指乙 , 则清明风至 , 音比仲吕” 。 根据古人的解释 , 之所以将春分后的这一节气称为清明 , 是由于“物至此时 , 皆以洁齐而清明” 。 清明三候为桐始华、田鼠化为鴽、虹始见 。 这一时节 , 天清气和 , 大地回暖 , 降水增多 , 梧桐花开始绽放 , 鹌鹑纷纷飞向新绿的树枝 , 彩虹也开始出现 , 到处是生机盎然的动人景象 。
清明在唐代实现从节气向节日的演变 , 与当时的民俗大节——寒食节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
寒食节 , 曾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节日 , 因节日期间禁止用火、吃冷食而得名 。 关于寒食节的起源 , 说法不一 。 但学者们多同意寒食节出现于汉代 , 在唐代达致鼎盛 。
魏晋以前 , 寒食节在隆冬时节 , 习俗活动单一 , 节日格调悲凉 。 由于不能热食 , 不能用火 , 导致出现“老小不堪 , 岁多死者”的现象 , 多次引起官方干预 。 但寒食节禁而不止 , 到南北朝时期已发生重大变化 。 一方面 , 寒食节的节期挪到春天 , 具体是冬至后105日;另一方面 , 有了饧大麦粥等节令食品 , 发展出挑菜、斗鸡、镂鸡子、斗鸡子等多种习俗活动 。 到了唐代 , 寒食节成为最受欢迎的节日之一 , 唐代文人王冷然《寒食篇》云:“天运四时成一年 , 八节相迎尽可怜 。 秋贵重阳冬贵腊 , 不如寒食在春前 。 ”
由于寒食节从冬至日后第105天算起 , 按当时的历法 , 恰在清明节气前一到两天 , 而寒食节一般长达3天以上 , 清明节气日实际上处于寒食节期间 , 所以寒食节的相关活动会在清明举行 。 唐代寒食节的习俗十分丰富 , 包括扫墓、改火、踏青、斗鸡、走马、蹴鞠、荡秋千、镂鸡子等 , 这些习俗活动都延续至清明节气 , 从而使清明节气改变了性质 , 具有了节日的身份 。 久而久之 , 寒食与清明逐渐合二为一 , 清明节不仅吸收了寒食节的习俗 , 也继承了寒食节的格调 。
丰富的清明习俗
“生身不忘宗 , 千里赶上坟” 。 祭扫 , 是清明最重要的习俗 。 祭扫的对象 , 首先是具有血缘关系的祖先 。 有些人会在家里或祠堂祭祖 , 但主要还是去墓地 , 所以祭扫又叫上墓、墓祭、上坟、拜墓 。 除了祭祖 , 清明节还会祭拜对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的先人 。 比如每到清明节 , 都会有成千上万的人在陕西桥山县黄帝陵祭祀轩辕黄帝 , 在湖南炎陵县炎陵祭祀炎帝 , 四川都江堰会举行放水节 , 祭拜修建都江堰的李冰父子 。 人们还会到烈士陵园祭奠革命烈士 。 现代社会 , 很多人离开家乡求学、工作 , 清明之际不能返乡祭扫 , 于是涌现出代祭、网祭等新的祭扫方式 。
“清明吃了青 , 走路一身轻” 。 清明节有着独特的饮食习俗 。 大体而言 , 南方以稻作文化为主 , 清明节食品多以稻米或米粉为原料 , 制成青团、麻糍、清明粑、清明馃、五色糯米饭、软曲粑、清明粽、麦芽塌饼、茧圆子等;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 , 兼种五谷杂粮 , 清明节食品多以麦面、玉米面、杂粮面粉为原料 , 制成子孙饽饽、馓子、炒面、子推燕、蛇盘兔、红豆馍、燕燕、石头饼、娃女子、野狐子等 。 这些食品不仅作为祭祖祀神的供品 , 也作为礼物送给亲朋好友、左邻右舍 , 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 。 鲁西南一带在清明节常吃一种叫“多打”的食品 , 吃之前要先围着打麦场转几圈 , 边转边说:“多打多打 , 多打粮食多吃啥 。 多打多打神 , 多打粮食多添人 。 ”吃“多打”具有祈求庄稼丰收、人丁兴旺的寓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