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图为勃拉姆斯钢琴曲专辑封面 。资料图片
1876年初冬 , 莱茵河畔风景如画 , 卡尔斯鲁厄的人们却无暇欣赏这旖旎风光 , 人们都在静听一曲伟大的交响乐 。 49年前 , 音乐巨人贝多芬永远离开了他们 。 这一次 , 人们却仿佛再次听到贝多芬的忧郁与痛苦、激情与乐观 , 而这美妙的声音出自贝多芬的崇拜者勃拉姆斯 , 一位在贝多芬身后出生的德国音乐天才 。
在此之前 , 勃拉姆斯已经创作多部广为流传的音乐 , 包括《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匈牙利舞曲》等 , 享誉欧洲 , 甚至被许多人认为已经超越了贝多芬 。 他才华横溢 , 却直到43岁才完成平生第一部交响曲 , 这部《C小调第一交响曲》一经问世 , 便获得巨大成功 , 德国指挥家汉斯·吉多·冯·彪罗称其为“贝多芬第十交响曲” 。
纵然7岁就已展露音乐才华 , 勃拉姆斯创作出第一部交响曲的过程却并不轻松 。 他对自己的要求向来严苛 , 经常烧掉认为不够好的作品 。 有一种声音在勃拉姆斯心头萦绕——不仅要追赶贝多芬 , 更要超越自我 。 贝多芬的音乐是指引他的明灯 , 也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 , 他曾对朋友海尔曼·莱维说:“看来我永远写不好交响乐 , 我听到身后响着一位巨人行走的步伐 , 我不知道该写什么好 。 ”从1855年到1876年 , 勃拉姆斯一次次弹奏 , 一遍遍修改 , 用了整整21年反复打磨 , 造就这部可与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并驾齐驱的作品 。
这位后来者 , 终究将“巨人的步伐”化作自己前进的脚步 。 此后 , 他又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完成另外三部交响曲 。
勃拉姆斯的音乐中是有风雪的 , 有时细雨霏霏 , 有时小雪飘飘 , 在暗夜中抚慰踽踽独行的灵魂 。 这些风雪是他内心理智与激情的外化 , 是他人生道路痛苦与甜蜜的累积 , 更是他独特生命的真实写照 。 在彼时彼地 , 勃拉姆斯无疑是一位孤独的“风雪夜归人” 。 他在浪漫主义盛行的时代独自固守古典主义的余晖 , 又在严谨精致的音乐中不时流露几欲喷薄而出的热烈情感 , 他有着德国人的内敛深沉 , 骨子里却是个纯粹忧郁的诗人 。
勃拉姆斯的身上带着风雪的“严寒”和“清冷” , 他内向孤僻 , 不善交际 , 童年家庭的贫困、父母的不睦 , 在他心中留下深深的刻痕 。 即使在成为音乐家后 , 勃拉姆斯仍常因自身性格而与人交恶 , 他曾在著名钢琴家李斯特演奏时打瞌睡 , 以至于只能离开这个圈子 。 俄罗斯音乐家柴可夫斯基虽然欣赏他的为人 , 却不喜他的音乐 。 在纤细敏感的柴可夫斯基看来 , 勃拉姆斯的音乐刻板无聊 , 令他毫无兴趣 。
柴可夫斯基口中刻板无聊的音乐 , 却是勃拉姆斯顽强固守的领地 。 那些严整均衡的结构、充满理性的旋律、宣泄过后的宁静 , 都是勃拉姆斯精心建造的古希腊式建筑 , 雄伟庄重 。 在这样的音乐中 , 听众会不自觉地正襟危坐 , 凝望来自古典时代的一种崇高 。
“严寒”与“清冷”的另一面 , 是风雪的“优美”与“浪漫” 。 勃拉姆斯建造起巍然的建筑 , 却把那些动人的音符藏在最细微处 , 用他的每朵雪花细致抚慰听者的每寸心灵 。 他为庆贺友人生育第二个孩子而创作的《摇篮曲》优雅宁静 , 寄托了他对已逝母亲的思念与爱意 , 明亮柔和的音符跳动正如细雪飞舞 , 令母亲的慈爱萦绕听众心头 。
勃拉姆斯的浪漫主义情怀也融入他的技巧之中 。 《F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用古典主义的旧瓶盛装新酒 , 用节奏紧凑的乐句、丰富的大型和弦 , 点缀以华彩式装饰音 , 呈现出一曲具有浪漫气质的音乐 , 让人随着音乐起伏 , 感受勃拉姆斯的激情与幻想 。
- |“只有累死的牛,没有耕坏的田”何意?别笑,这是正经的阴阳哲学
- 瓷器|长沙窑瓷器上有一首“怨怼”的诗,专家说:它有可能是女瓷工写的
- 诗歌|他证明了,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可能的”
- 青春|夜雨丨君渝紫阳:昨别春的嫣然
- 汉字|汉字趣谈:祼(472)
- |做服装生意的老板不讲信誉哪还会有回头客来拿货
- 求职|迅速蹿红的“求职私教”,真能包你进“大厂”吗?
- 翡翠手镯|“纸币收藏”未来的前景如何呢?
- |阎国斌:先人弄的那些,你还不顺眼?(附精彩音视频)
- 江海|程千帆先生提携后进的一件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