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深圳旧时光”:老物件见证时代变迁】从红军长征时期使用的号角 , 到20世纪60年代的旧报纸 , 再到90年代的“大哥大” , 在贵阳一家名叫“老深圳旧时光”的民间收藏室 , 陈列着1万余件老物件 , 时间跨度近百年 。 置身其中 , 仿佛进入了时光隧道 。
本文图片
张晓明正在整理收藏的老物件 。 新华社采访人员刘智强 摄
今年48岁的张晓明于2017年租下仅60平方米的门面 , 将多年收藏的老物件收纳其中 。 在张晓明眼里 , 每一个老物件都有着固定的时光坐标 , 它们共同串联起社会发展的脉络 , 记录时代的变迁 。
20世纪90年代初 , 刚刚初中毕业的张晓明只身前往深圳 , 从码头搬运工人 , 到工厂流水线工人 , 再到自考本科学历进入公司管理层 ,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 , 张晓明也一路摸爬滚打、不断成长 。
本文图片
张晓明正在整理收藏的老物件 。 新华社采访人员刘智强 摄
张晓明说 , 自己有幸见证了改革开放带给国家和每一个普通人生活的改变 。 内心深处那种对国家浓浓的爱与自豪感 , 让他逐渐萌生通过收藏老物件来记录艰苦奋斗岁月、展现社会发展的想法 。
随手拿起一样老物件 , 张晓明就能讲出一段故事 。 比如他的第一件藏品“大哥大” 。 张晓明说 , 30年前初到深圳打工 , 思乡心切 , 每当想父母时就会跑到公用电话亭 , 打电话到老家村里的小卖部代捎口信 , 那时 , 他做梦都想拥有一台“大哥大” 。
张晓明爱阅读 , 儿时一边放牛一边拿着连环画爱不释手 , 后来卧室的墙面、屋顶糊满了报纸 , 他常常躺在床上一读就是一天 。 在他的收藏室 , 采访人员看到一摞摞泛黄的旧报纸 , 有20世纪70年代的人民日报、参考消息 , 也有80年代的贵州日报 。
5年间 , 不少市民甚至省外游客慕名而来 , 收藏室一度成为网红打卡地 。 “不同年龄段的客人 , 都能在这里找到过往经历的记忆和痕迹 , 进而产生共鸣 。 ”张晓明说 。
张晓明6岁那年 , 邻居家办喜事 , 从县城亲戚家借来一台录音机 。 张晓明记得 , 录音机放在比自己还要高的柜子上面 , 他和小伙伴靠在柜子旁听了一个通宵 。 这些年 , 各式各样的录音机和各个时期的磁带也成了张晓明最中意的收藏 。
本文图片
张晓明收藏的老式录音机 。 新华社采访人员刘智强 摄
坚持了20余年 , 张晓明对老物件的收藏理念也越发成熟 。 如今 , 最突出的是红色主题收藏 。 张晓明告诉采访人员 , 他爷爷的三个兄弟都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 , 这让红色文化和爱国信念根植在他的心中 。
现在的他 , 更希望通过这些具象的老物件来传递一种爱国情怀 。 张晓明说 , 近几年 , 常有一些老师带着学生前来参观 , 老师们觉得 , 单纯地在课堂上给学生讲党史课 , 显得枯燥 , 来到这里 , 看看红军使用过的老物件 , 可以更深切地感受历史 。
从萌生简单的收藏想法 , 到更多追求收藏背后的社会价值 , 张晓明有了自己更宏大的规划与目标——建设一个有一定规模的老物件收藏民间博物馆 。 张晓明说 , 希望能将博物馆打造成一个供大家免费参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唤起更深的爱国情怀 。
采访人员刘智强、田德丰、周宣妮
- 墓葬|国字山战国墓葬何以刷新中外对“越文化”的认识?
- 池塘|黑坑老板是不是很黑?掌握以下这些方法,黑坑钓草鱼也不难
- 演艺新空间|老会馆新酒吧都有戏!北京演艺新空间开辟产业新赛道
- 栅栏|他证明了,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可能的”
- 素养|《名家的睿智》——“这本书有长久的价值”
- |姑苏女子妙玉为啥成了“金陵十二钗”?原来她的母亲大有来历
- 职业规划|酒店人的“35岁危机”并非无解
- 心理学|文科里的“天坑专业”,听起来高大上,实则毕业后将面临失业难题
- 英烈|致敬先烈!“90后”小伙用树叶雕出了一片“英烈纪念林”
- 素养|“这本书有长久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