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未了|马秋梅专栏:又是一年清明时

马秋梅专栏 | 又是一年清明时
又是一年清明时 。
红花开遍 , 绿柳含烟 , 又是一年清明时 。
眼前的景 , 过去的情 , 都密密织进思绪里 。
清明总是给人以丰收的希望 。 “清明前后 , 种瓜点豆 。 ”4月5日是二十四节气的清明 , 此时气温转暖 , 草木萌动 , 天气清澈明朗 , 万物欣欣向荣 。 老百姓们开始春播 , 也期待着秋实 。
清明给人以期待中的温暖 。 清明节又叫寒食节 , “过了寒食寒十天 , 清早傍黑穿布衫” , 这是小时候听母亲告诉我的 。 每当寒食来临 , 我都会想起这句话 , 也会在寒食节到来之前就开始寻找夏天的衣衫 。 至清明这天 , 怕冷的老人们 , 才算又熬过了一个寒冬和倒春寒 。
清明给人以诗意 。 五代冯延巳的“满眼游丝兼落絮 , 红杏开时 , 一霎清明雨”飘飞的是缤纷落英 , 留在心底的是永远的姹紫嫣红;唐代韩翃的“春城无处不飞花 , 寒食东风御柳斜”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 , 随着春花翻飞的还有青春得意;宋代吴惟信的“梨花风起正清明 , 游子寻春半出城”写出了风信花之一——梨花的纯洁无瑕 , 还道出了苏堤清明游人如织的热闹 。
|青未了|马秋梅专栏:又是一年清明时
本文图片

清明给人以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豁达 。 苏轼的《寒食雨》二首中有这样的句子:“自我来黄州 , 已过三寒食 。 年年欲惜春 , 春去不容惜 。 ”“小屋如渔舟 , 濛濛水云里 。 空庖煮寒菜 , 破灶烧湿苇 。 ”苏轼在黄州的这段时间 , 从耀眼神坛掉落泥泞人间 , 经历着人生最大的失意 , 亦是他生命里的“寒食”时刻 。 但也正是这样的磨砺和挫折 , 才让苏轼真正地成为了苏东坡 , 成为那个懂得与失意共处 , 豁达生活的那个人 。 “竹杖芒鞋轻胜马 ,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哪怕是平民 , 他依然是如此的潇洒、达观 。
清明给孩子们以欢乐 。 “寒食不插柳 , 死了变小狗”这句话更是深刻在我的心里 , 因为我就是在这样的习俗中长大的 。 春和景明 , 柳树青青 。 长长短短的柳枝 , 大大小小的柳团是孩子们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 (拿一支短柳枝 , 折起来 , 形成一个卡角 。 把长柳枝最上面的皮揭开一些 , 用卡角卡紧 , 往下拉 , 一直拉到靠近末梢的地方 。 整个柳枝的皮还有柳穗都被聚成一团 , 就像大街上卖的大米团 , 故名柳团 。 )家家户户 , 门前左右 , 都插满了绿柳 。 那粗粗细细的柳枝 , 摇曳着孩子们炫耀技能、为家里添一份吉祥的得意 。
柳哨吹响了一年一度的清明 , 柳条帽装点了姹紫嫣红的春天 。 拧柳哨需要选择不老不嫩的柳枝 , 太嫩了发粘 , 太老了易断;太细了吹不出声音 , 太粗了吹起来累死人 。 我们满地里寻找合适的柳树枝 。 找到一枝 , 选取合适的段折下来 , 撸掉外皮 , 也就是使其皮与木质部分脱离 。 抽去白白的木芯 , 形成绿色的柳管 。 用手指掐去最上端的一点表面绿色外皮 , 或用小刀将最上端光滑的外层削去一点 。 把刮好的一端放进嘴里 , 使点劲吹 。 吹的力度不同 , 发出的声音也不同 。 如果太长 , 吹不响 , 那就截取得再短一点 。 粗一些的柳梢 , 声音浑厚;稍细一点的柳梢声音尖锐明亮 。 同样粗细的柳哨 , 长短不同 , 声音也不同 。 如果用手指肚或手心堵住柳哨的一端 , 时堵时松 , 柳哨还会发出呜哩哇啦的声音 , 又别有一番趣味 。
那时候 , 如果小孩子得了痄腮的毛病 , 大人们也会归咎于吹柳哨 , 就会吓唬他:“看你还敢吹柳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