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世界文明之源——木刻文化( 二 )


|精读|世界文明之源——木刻文化
本文图片

公元956年所印的佛经印刷品《宝箧印经》
五代时 , 以杭州为中心的吴越 , 经济文化十分繁荣 , 以吴越国王(929-988年)为首的统治者 , 虔诚信奉佛教,刻印了较多的佛经 。 公元956年所印的佛经印刷品《宝箧印经》 , 是此时期的代表性印刷品 。 在公元960年至1279年的宋代 , 版刻印刷除了雕版佛教版画外 , 还有民间日用版画 , 如灵签、会子、历书、广告等 , 表明雕版印刷已进入民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 更趋成熟的雕版印刷技术 , 使印书量大增 , 印书品种包括儒家、道家、佛教以及诸子百家 , 经史子集等各个门类 。 统治阶级开始重视印刷 , 完成了历时22年的《九经》刻印工程 。 这一壮举 , 大大加快了印刷术的发展进程 , 导致宋朝全社会读书、刻书风气的形成 , 出现了雕版印刷的兴盛和繁荣 。 "一页宋版书 , 一两黄金" , 宋版书不仅年代久远 。 而且校勘精细,刻印精良 , 纸墨上乘 。 这都表现了当时高超的雕刻和拓印技艺 。
上承宋代遗风 , 元、明二朝除雕版印书持续发展外 , 在活字印刷、套版印刷、纸币印刷方面有了长足的、突破性进展 。 活字印刷领域 , 继宋朝毕升发明的泥活字之后 , 又有锡活字、木活字、铜活字、铅活字的创制和应用 , 使印刷技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手工印刷技术的进一步扩展、普及与提高 。 元以后的木刻更多的是以书籍插图的形式出现 , 金代的《四美图》是木刻版画艺术趋向世俗的标志 , 是中国古代最早具有风俗画性质的印刷作品 。 明代有文人介入雕版印刷及粉本的绘制工作 , 多是一种文化商业活动 , 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版画创作 。 其后产生和发展出民间版画 , 成为普遍的民间造型图像 。
|精读|世界文明之源——木刻文化
本文图片

金代的《四美图》
在清朝雕版印刷、各种活字印刷、恒版印刷技艺精湛 , 应用广泛为前数朝所莫及 , 是我国木刻文化手工印刷业的繁荣鼎盛期 。
2.木刻文化从中国走向世界
公元645年 , 日本“大化改新” , 向中国派遣大量的“遣唐使”和留学生 , 雕版印刷术随之传到日本 。 公元8世纪 , 日本也出现了中国佛教寺庙的木刻书 。 现在日本最著名的浮世绘版画 , 其技术和艺术母体就来源于中国 。 到了宋朝 , 高丽国也专门派人到中国学习雕版印刷术 , 公元14世纪 , 朝鲜人从《梦溪笔谈》中了解到毕昇的活字印刷术 , 不久之后便掌握了此项技能 。 此后 , 越南等其他亚洲国家均开始学习并使用中国的印刷术 。
【|精读|世界文明之源——木刻文化】木板印刷不仅对亚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也对欧洲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尤其是在思想变革以及社会转型时期 。 11世纪中期 , 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 13世纪左右由欧洲的旅行家带到欧洲 , 并于14至15世纪始在欧洲流行 。 印刷术的使用 , 既普及了文化知识 , 又提高了当地公众的教育水平 , 同时让当时的代表人物的作品、观点得到广泛的传播 , 有力地推动14世纪时期文艺复兴的发展 。 15世纪末期 , 文艺复兴逐步由意大利发展到欧洲各国 , 金属活字印刷术成为各国先驱思想交流的桥梁之一 , 它在欧洲各国的普及性以及便捷性 , 推动着文艺复兴走向鼎盛时期 。
继文艺复兴之后 , 另一场轰轰然烈且持续一个多世纪的思想解放运动——宗教改革 , 开始在德国兴起 。 印刷术让《圣经》广为流传 , 让德语不断统一 , 间接为德国的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 促进了民族意识和民族主义的产生 。 资本主义萌芽迅速成长 , 科学、艺术、文化在西方世界以不可想象的速度迅猛发展 , 公众的文化科学素质也不断提高 。 中国木刻文化的传播 , 为随之到来的工业革命打下了坚实的民众基础 。